大家都知道,印度和巴基斯坦已经开始小规模交火。据德新社报道称,印度和巴基斯坦士兵在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连续第四晚交火,双方都指责是对方先开的火。起因是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帕哈尔加姆镇发生一起恐怖袭击事件,造成26人死亡,多人受伤。
据印媒报道,这是克什米尔地区近20年来遭遇的规模最大的恐袭事件。不出意外,印度政府直接指责巴基斯坦是“幕后黑手”,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报复措施,包括暂停了《印度河水资源条约》、关停两国陆路过境口岸以及驱逐巴驻印外交机构武官和全部军事人员,并要求巴方自5月1日起将驻印外交人员由55人减少至30人。
但是,巴基斯坦政府坚决否认与这起恐怖袭击有关,随即也针对印方采取一系列反制措施。随着双方不断升级反制措施,使得局势迅速恶化,最终发生了交火。从印度实施的所有报复措施中,有一项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这就是印方“暂时搁置”1960年签署的《印度河河水条约》直到“巴基斯坦可信且不可逆转地放弃对跨境恐怖主义的支持”。
巴方认为印方此举是将“水资源武器化”,这是“一种战争行为”。要知道之前印巴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和冲突,但《印度河河水条约》从未被中断过,它被视为印巴关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
为何《印度河河水条约》如此重要呢?据资料,印度河对巴基斯坦而言,它绝非是一条普通的河流而是维系国家存续的生命线。巴基斯坦的80%农业灌溉系统、60%人口饮用水源和近三分之一的电力供应等,都需要靠印度河,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印度在春耕的关键时刻切断了水源,损失不言而喻。印方在恐怖袭击事件没有查清之前,把水源作为武器来惩罚巴方,要知道巴基斯坦已经面临水资源匮乏,这只会把两国关系拖入更深的深渊,这也意味着印巴之间爆发一场大战的概率大增。
1960年9月,在世界银行的牵头下,印巴经过9年的谈判终于签署《印度河河水条约》。根据条约中规定,双方有分享水文数据和水坝使用情况的通报机制,以避免对下游造成危害。如今印度单方面冻结条约,意味着处于下游的巴基斯坦农民无法得知水坝情况,如果突然开闸放水,会让下游措手不及。
当地时间4月26日,印方在断水第三天,在未发出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给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乌里大坝放水,这直接导致杰赫勒姆河水位猛涨,使得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和旁遮普地区的大量村镇、农田被淹没,民众仓皇逃离,经济损失根本无法统计。
在过去10年时间里,每当印巴关系紧张时,印度便威胁要对巴基斯坦“断水”。毫无疑问,印方此举就是“针对供水系统的恐怖主义”。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则重磅消息引起了外界关注。4月27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应约同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伊沙克·达尔通了电话。
“应约”二字说明电话是巴方主动打来的,用意不言自明。通话中,达尔介绍了当前局势的最新情况,强调“巴方一贯坚决打击恐怖主义,反对采取可能导致事态升级的行动。巴方致力于以成熟方式管控形势,将同中方及国际社会保持沟通。”
王毅外长则表态坚决,称中方一直在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并始终支持巴方坚定实施反恐行动。王毅外长还给了达尔一颗定心丸,他说了两句语气很重的话,“为铁杆朋友和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中方充分理解巴方合理安全关切,支持巴方维护自身主权和安全利益。中方支持尽快开展公正调查,冲突不符合印巴各自根本利益,也不利于地区和平稳定。”
王毅外长还说:“中方支持尽快开展公正调查,冲突不符合印巴各自根本利益,也不利于地区和平稳定。希望双方保持克制,相向而行,推动事态降温。”从王毅外长的表态可以看出,一连用了三个“支持”,这肯定是巴基斯坦最想听到的了,没让他们失望,这是也是敲打印度。
众所周知,中国将巴基斯坦视为“巴铁”,这足以说明两国关系密切。在双方可能爆发大规模战争前夕,巴方将电话打到中国,显然是希望能得到中国的帮助。如果大家关注中国的外交政策,就知道中方在处理地区冲突的基本立场之一就是“劝和促谈”。
4月28日,中国外交部再次回应,发言人郭嘉昆表示,“中方希望印巴双方保持克制,相向而行,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有关分歧,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某种程度上来说,中方接连就这起事件表态,可见印巴双方极有可能爆发大规模战争。
同时,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在4月28日公开表示,军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邻国印度的“军事入侵”迫在眉睫。阿西夫在伊斯兰堡的办公室接受路透社记者采访时:“(目前情况紧急)我们已经增派了兵力,因为事态迫在眉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军方)必须做出一些战略决策,而这些决策已经做出了。”
要知道多年以来,每当印度发生了恐怖主义袭击事件,都会把责任推到巴基斯坦身上,这导致双方民众积怨太深。总之,无论印巴这次冲突会以何种形式结束,但双方都清楚彼此都拥有核武器,一旦爆发全面战争,其代价是不堪设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