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生命走到暮年,总像一盏渐渐黯淡的灯。
它不再明亮,也不再温暖,反倒成了黑暗中的一点微弱亮光。
几十年来独自生活的习惯,让许多老人固执地守着自己的一方小天地,直到孤独像深冬的寒气,一点点侵蚀内心最后的温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退休工程师和邻居的相遇,打破了平静的日常,掀起了一场关于金钱、尊严和陪伴的风波。
01
周立国推开窗户,清晨的阳光照进他整洁的客厅。六点三十分,这是他退休后雷打不动的起床时间。他穿上灰色运动服,拿起放在门口准备好的收音机,下楼去小区的空地锻炼。
这座建于九十年代初的小区,住着不少像周立国这样的退休老人。绿化带边有几张石凳,周立国总在同一个位置坐下,听着收音机里的新闻,看看手中的报纸,偶尔和经过的熟人点头示意。
“周工程师,又这么早啊。”李春花大妈提着早点经过,笑着打招呼。
周立国微微一笑:“老习惯了,睡不久。”
回到家,周立国翻开放在桌角的小本子,记下今天的花销:早报5元,馒头2元,咸菜1.5元。他的记账习惯保持了大半辈子,即使退休金足够他过上舒适的生活,他仍然过着近乎吝啬的节俭生活。
中午,周立国站在厨房,望着锅里煮着的面条,微微出神。儿子周明远上周在电话里又劝他去澳大利亚生活,被他一口回绝。他不想成为儿子的负担,也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只是,这一个人的生活,偶尔也让他感到力不从心。上周他忘记关火,差点酿成火灾;前天又找不到钥匙,在门口站了半小时。
隔壁单元的林秀兰正面临着另一种困境。她从菜市场回来,刚进门就收到儿子林强的电话。
“妈,上次跟你说的事考虑得怎么样了?公司最近资金周转有点紧张,能不能先借我五千块?”
林秀兰叹了口气:“强子,妈这个月退休金刚发,已经给你媳妇送去两千了。剩下的我还得吃饭交水电费呢。”
“就这一次,下个月我一定还你。”林强的语气里带着不耐烦。
挂了电话,林秀兰坐在沙发上发呆。她知道儿子的“下个月一定还”从来都是空头支票。退休金只有三千六百元,三天两头被儿子借走一部分,她的生活越来越拮据。儿媳赵美玲更是从不把她放在眼里,嫌她是负担,不让她住进儿子家。
晚上,整个小区突然停电。闷热的夏夜,林秀兰拿着小扇子坐到楼道里乘凉。她发现周立国也坐在自己单元的门口。
“周工程师,也出来乘凉啊?”林秀兰笑着打招呼。她认识周立国很多年,知道他是小区里颇有名望的工程师,退休前在国企工作。
周立国点点头:“屋里太热了。”
两人就这样闲聊起来。从天气聊到小区环境,从子女聊到退休生活。周立国提起自己做饭越来越感到麻烦,有时候懒得做,就随便吃点冷食。
林秀兰笑了:“我倒是最喜欢做饭,以前在学校食堂兼过职,学生们都说我做的饭好吃。只是现在就我一个人,做多了浪费,做少了又没滋味。”
交谈中,两个孤独的灵魂仿佛找到了共鸣。直到深夜电力恢复,他们才回到各自的家中,心里却都泛起一丝久违的暖意。
02
第二天,林秀兰家的水龙头坏了,水流不止。她想起周立国似乎很会修东西,就敲了他的门。
周立国二话没说,拿着工具箱就过来了。他动作麻利地修好水龙头,顺便还发现水管接口松动,一并帮她固定好。
“太感谢你了,周工程师。我请你吃顿饭吧?”林秀兰热情地说。
周立国本想婉拒,但闻到厨房飘来的饭菜香,又想起自己简陋的午餐,点了点头。
林秀兰的饭菜色香味俱全:清蒸鲈鱼,小炒青菜,还有一碗香喷喷的紫菜蛋花汤。周立国已记不清上次吃这样一顿饭是什么时候了。
“林老师,你这手艺,开饭店都够格了。”周立国由衷地赞叹。
“过奖了。我就是喜欢做饭,看到别人吃得开心,我也高兴。”林秀兰脸上满是满足的笑容。
饭后,周立国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林老师,我有个提议,不知道合不合适。”
“您说。”
“我一个人生活,做饭吃饭都很麻烦,你又很会做饭。如果你不介意,我们可以搭伙过日子。我每个月给你2500元,你负责我们两人的三餐,再帮忙收拾一下房子。这样你也有额外收入,我也能吃上可口的饭菜,你看怎么样?”
林秀兰愣了一下,随即笑道:“这主意不错。我做饭本来就是做一人份还是两人份没太大区别,还能贴补家用。”
他们约定从下周一开始,每天林秀兰负责三餐,周立国则帮忙采购重物和维修家电。各自的住所保持不变,保留私人空间。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李春花耳朵里,她是小区出了名的“消息灵通人士”。不出两天,整个小区都知道了周立国和林秀兰“搭伙过日子”的事。
“听说了吗?周工程师和林老师搭伙过日子了,每个月给人家2500块钱呢。”
“这么大岁数了,搭什么伙啊,该不会是......”
流言四起,王大爷作为居委会主任,专程来“了解情况”。
“周工程师,林老师,你们这个安排......”王大爷坐在周立国家里,欲言又止。
“王主任,我们就是互相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周立国直截了当地解释,“我们都这把年纪了,清清白白的,不用担心闲话。”
林秀兰也笑着附和:“就是,大家退休了,相互照应不是很好吗?”
虽然两人不在意外界看法,但刚开始的生活磨合期并不完全顺利。周立国习惯安静,而林秀兰性格活泼,喜欢边做家务边听广播。他喜欢饭菜清淡,她则习惯做得稍咸一些。这些小摩擦在所难免,但两人都愿意为了这份互惠互利的关系做出调整。
一个月后,他们找到了舒适的相处模式。林秀兰会在早上七点准备好早餐,周立国吃完后去买菜或修理家电。中午两人一起吃饭,下午各自活动,晚上在周立国家看看电视再道别。钱款方面,周立国每月初准时支付2500元,林秀兰则把钱存起来,弥补退休金的不足。
“周工程师,上次那个电饭煲我修好了。”周立国从工具箱里拿出修好的电饭煲,放在林秀兰厨房的台面上。
“太好了!我这煮了十多年的锅,舍不得扔。”林秀兰笑眯眯地说,“今晚我做红烧肉,你最喜欢的。”
在这样简单而温馨的相处中,两个孤独的老人找到了日常的依靠。他们各自解决了实际问题,也填补了心灵的空白。
03
初秋的一天,周立国突发高烧。林秀兰发现他没来吃早餐,敲门后看到他躺在床上,脸色通红。
“你发烧了!我去给你买药。”林秀兰摸了摸他的额头,急忙说道。
她跑出去买了退烧药和粥,细心照顾周立国。一整天,她不停地给他换退热贴,喂水喂药,直到晚上他的烧才退下来。
“林老师,谢谢你。”周立国声音虽然虚弱,眼神却充满感激。
“说什么呢,这不是应该的吗?”林秀兰帮他掖好被角,“你好好休息,我明早再来看你。”
这次生病让两人的关系更加亲密。周立国开始向林秀兰讲述自己的过往:年轻时如何努力工作,妻子去世后的痛苦,儿子远在国外的牵挂。林秀兰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教书育人的快乐,丈夫病逝的无助,儿子成家后的疏远。
周末,他们会一起下象棋,看老电影,在小区里散步。周立国发现自己开始期待每天见到林秀兰的笑容,而林秀兰也习惯了有周立国在身边的日子。
一天晚上,周立国和儿子周明远视频通话,不经意间提到了和林秀兰搭伙过日子的安排。
“爸,你每个月给她2500,是不是太多了?别人会不会是冲着钱来的?”周明远担忧地问。
“你别多想,林老师人很好,也不是那种人。这钱花得值,我现在生活质量比以前好多了。”周立国笑着解释。
周明远虽然担心,但看到父亲精神状态好转,也就不再多说。
林秀兰这边,儿子林强夫妻知道她每月多了2500元收入后,来访更加频繁。
“妈,你现在条件好了啊,每月多了2500,不如借我一万块周转一下?”林强坐在林秀兰家里,眼睛瞄着她放在柜子里的存折。
“我这钱是辛苦挣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林秀兰皱起眉头。
一旁的赵美玲冷笑一声:“妈,您这是傍上大款了?周工程师家条件不错吧,您就收他2500?”
“美玲!你胡说什么?”林秀兰脸一下子涨红了。
“我看您挺会做生意的,老头子孤家寡人一个,您这么伺候着,没准将来还能分点家产呢。”赵美玲的话里带着明显的讽刺。
林强也附和道:“妈,你也别生气,美玲就是直性子。不过你既然和周工程师关系这么好,是不是可以问问他,能不能借我点钱周转?”
林秀兰气得浑身发抖:“你们把我当什么人了?我和周工程师清清白白的,就是互相帮助!”
林强夫妻不依不饶,三天两头上门,或借钱或闹事,严重影响了林秀兰的心情。周立国也注意到她最近心事重重,饭菜也不如从前用心。
“出什么事了吗?”一天,周立国终于忍不住问道。
林秀兰摇摇头:“没什么,就是家里有点小事。”
周立国没有追问,但他猜到可能和林强有关。上周他刚好看到林强从林秀兰家出来,脸色不善。
随着林强夫妻的频繁打扰,两人之间的气氛也变得微妙起来。林秀兰担心周立国会觉得她家里麻烦太多,周立国则顾虑林秀兰是否因为儿子的事情为难。这种无言的隔阂,慢慢在两人之间形成。
一天下午,林秀兰在整理周立国的房间时,发现了一本被枕头半掩着的存折。她本不想看,但翻开的那页赫然显示最近一次的退休金入账:9800元。
林秀兰看到这个数字,震惊得站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