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伴随中国持续扩大免签“朋友圈”与便利化措施落地,一场跨越山海的“中国行”热潮在全球社交媒体持续升温。国家移民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自2024年12月17日实施 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以来,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达921.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0.2%,其中免签入境占比71.3%。这组不断攀升的数字背后,既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生动注脚,更折射出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对话的三重密钥。

解码中国形象的“破茧密钥”:民间力量打破信息茧房。西方媒体长期构筑的“信息茧房”里,中国形象被简化为两极化标签:要么是“功夫长城”的符号拼贴,要么是“威胁论”与“崩溃论”的叙事陷阱。而当美国知名主播“甲亢哥”来到中国开启无剧本直播,吸引超4000万国际观众,拉脱维亚旅游达人莱涅・佩尔斯在小红书分享的120条中国见闻收获百万点赞,阿塞拜疆博主伊拉达・加迪罗娃体验新疆无人机灌溉的视频登上TikTok 热门榜……越来越多的“民间大使”自发来到中国记录、打卡,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既有现代都市的科技锋芒,又有胡同巷尾的烟火温度的中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正是打破偏见最有力的武器。

激活文明基因的“融合密钥”:守正创新焕发文化活力。外国人被中国吸引的深层原因,在于当代中国独特的文化张力。当李子柒的镜头展现蜀绣经纬、活字印刷的千年传承,重庆山城的轻轨穿楼而过,与两江四岸的璀璨灯火构成赛博朋克般的城市景观,两种看似迥异的文化在中国大地和谐共生。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让敦煌文化触手可及,三星堆博物馆通过人工智能实现青铜神树的“数字重生”,这些创新实践印证着:新技术不是传统文化的“解构者”,而是文明传承的“转译者”。这些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融,让千年文明在短视频时代焕发新生,得以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创新治理模式的“发展密钥”:流量变现展现中国智慧。网红城市的“现象级”出圈,本质上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检验。重庆在洪崖洞周边实现“宠粉交通管制”,通过动态调整公交线路、延长地铁运营时间,将瞬时客流峰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淄博为应对烧烤热潮,建立“从原料到餐桌”的全流程监管体系,2023年以来检查烧烤店超1.1万家次,立案查处哄抬价格案6起,实现“既要烟火气,也要安全感”。这些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构建起“流量引入—服务升级—产业提质”的发展闭环的同时,印证着一个深刻道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密钥,在于将短期热度转化为长期价值,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过程中,实现城市品牌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

从马可·波罗笔下充满神秘的东方传奇到TikTok里生机勃勃的现代中国,文化传播形态虽随技术变迁而演变,但文明交流互鉴的精神内核始终未改。当下这场“中国行”热潮,本质上是一场全球公众参与的文化对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唯有用“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新技术、创新传播模式,让“民间大使”的生动实践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才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绘制美美与共的文明新图景。(青神县委社会工作部黄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