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杂志《天府新论》发布投稿提示,“不建议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将导师挂名为第一作者”。如导师对于论文有实质性贡献,可署名为第二作者。
"导师第一作者"现象由来已久。研究生在发表论文时,不论导师是否参与研究,都将导师列为第一作者,这似乎成为了某种"惯例"。
论文署名问题绝非简单的排序之争,而是学术伦理的核心体现。署名不仅代表着荣誉,更意味着责任。导师凭借其在学术资源分配、职称评定等方面的话语权,往往能够轻易获得论文署名权。研究生为了顺利毕业或获得导师支持,不得不接受这种"学术进贡"。
有教授直接要求学生发论文必须把自己列为第一作者;有期刊编辑坦言,不发或很少发博士生独立署名的论文。这些现象严重违背学术伦理的基本准则,扭曲学术评价的公平性。
表面上看,"导师挂名"似乎只是学术圈内部的一种"默契",但其危害不容小觑。首先,它破坏了学术诚信的基本原则。学术成果的署名应当真实反映研究者的贡献,任何不实署名都是对学术道德的亵渎。
其次,这种做法抑制了青年学者的创新活力。当研究生们发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轻易"收割",其科研热情难免受挫。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陋习正在培养新一代学者的投机心理,为学术不端埋下隐患。
《天府新论》的举措之所以引发共鸣,关键在于其直击学术评价体系的深层矛盾。当“论文署名”异化为学术资源交换的筹码,真正的学术贡献反而被边缘化。该刊明确“导师有实质贡献可署二作”,既尊重了学术指导的必要性,又划定了署名权的边界。这种“责任与署名对等”的原则,本质上是对学术评价体系的纠偏——将评价标准从“身份标签”拉回“成果质量”,让学术贡献成为唯一的通行证。
破除署名乱象,在制度层面,应细化《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明确导师指导责任与署名权的量化标准,例如将“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环节的贡献度纳入署名排序依据。在技术层面,可借鉴区块链技术建立论文贡献度存证系统,实现署名权的可追溯、可验证。
学术研究贵在求真。破除"导师挂名"陋习,不仅是对学术规范的坚守,更是对学术初心的回归。
作者:徐刚
投稿邮箱 qilupinglun@sina.com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