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不掉中国,那就扶持一个“中国”?

美国频频亲近印度,拉动西方投资印度,这是想要给中国来一招“农村包围城市”吗?



美国这次的关税战就是一场大型的服从性测试,全世界都低下了头,只有中国昂周挺胸的站着!

美国久久等不到中国打来的电话,不甘心主动找中国和谈的特朗普,选择派万斯出访印度,之后印度马上和巴基斯坦产生了武装冲突。



巴基斯坦心里很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巴防长在接受英国采访时说,巴方曾经为美国和西方干过脏活,为此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这些话就是说给印度听的,但是莫迪如今肯定听不进去的。为西方做事没有好结果,但是每个国家都觉得自己是咬掉鱼饵后可以跑掉的鱼。



4月28日,美国经济学家在接受印度媒体采访时,语重心长的给出了自己的忠告:

“印度不要落入“美国的陷阱”,应努力与中国合作。”

杰弗里认为在中国的较量里面,印度不应该轻易站队美国,就算要二选一,选择中国对印度其实更有利。



中国和美国的竞争并不是领土战争,美国是永远不可能入侵中国的。所以印度,越南,菲律宾,印度等一切周边国家,都能成为美国找麻烦的工具。

而美国之所以把中国视作敌人,并不是因为中国真的有什么危害,而是美国不允许其他大国超越自己。



当年美国和苏联的竞争也是如此,在美苏之争中,巴基斯坦选择了美国,组织了反抗苏联的武装组织,苏联倒了之后,他们全部被美国以反恐之名消灭了。

巴基斯坦的经济也没有捞到任何的好处。印度却以为自己和巴基斯坦不一样。西方一直宣传,印度可以在制造业上替代中国。



为此大量的西方基金在印度投资,苹果也在印度建立了很多工厂。但是廉价的人口劳动力并不等于人才红利。

美国,英国,加拿大都有大量的印度人,他们擅长数学,团结一致,并且热衷于政治。印度人把英语当做官方语言去学习,高层知识分子的目标都是移民。



而印度本国的贫富差距极大,受教育程度低,工人素质堪忧。连基础的流水线工作都以质量差闻名全球,更别说搞科技发明。

美国战略家们总幻想把印度打造成"民主版中国",却忽视了这个文明古国的战略自主性。印度人也有自己的小心思。



当美国要求印度加入芯片四方联盟围堵中国时,印度转头就批准企业参与5G试验。美国施压禁用华为设备,印度通信部却悄悄采购中国光纤。

俄乌冲突期间印度狂买俄罗斯的打折原油,中美贸易战他们就购买中国的金属配件,贴上印度制造的标签后,他们转头把石油和配件翻几倍的价格卖给美国,大赚一笔。



印度不是傻子,和总是给美国交保护费的日本,韩国比起来,印度没少从西方割韭菜,能坑一个是一个。

西方智库总用"中国2001年加入WTO"的模板套印度,但是中印两国有本质上的不同。印度自己有时候也会忘了这点。



智能手机时代诺基亚再怎么改进按键手机也赢不了触屏革命,印度在传统制造业赛道追赶时,中国已经在智能制造、新能源、工业互联网等新赛道建立壁垒。

印度想要替代中国,他们需要建设起全面的产业链,要建设产业链,就要具有足够的发电能力,有遍布全国的基础设施和交通道路。



印度近几年花大钱修铁路,修公路,速度却慢的惊人。已经有西方公司说,印度货运太不方便,他们需要和中国一样有足够多的港口。

站在孟买海岸眺望阿拉伯海,远处中国制造的巨型集装箱船正驶向欧洲,而近处印度渔民还在手工修补渔网。



2023年全球十大港口中国独占六席,印度连集装箱船都无法直接靠岸,约25%货物需要先运到新加坡或迪拜中转,每箱额外花费200美元、多耗时三天。

这种差距不是简单的数量对比。宁波舟山港全自动码头每小时处理60个集装箱的效率,相当于印度港口工人手忙脚乱工作两天的量。



更致命的是,当莫迪政府计划耗资120亿美元扩建港口时,中国已经在试验5G智能码头,通过AI调度系统把货轮停泊时间压缩到2小时内。

印度卡车司机们800公里路程需要三天,期间要躲避横穿马路的牛群、绕过路面塌陷的大坑、在检查站支付各种"手续费"。



反观中国郑州到上海1300公里的距离,冷链货车通过高速公路12小时直达,全程GPS监控温度波动不超过0.5℃。

这种差距直接反映在物流成本上。当富士康在印度组装iPhone时,不得不把仓库建在离港口50公里内,而中国郑州富士康园区通过中欧班列,能将产品直接发往德国杜伊斯堡。



印度政府的"工业走廊计划",至今仍有40%路段停留在图纸阶段,而中国同期建设的港珠澳大桥已通车6年。

莫迪土地征收改革卡在地方议会8年,劳工法修订引发全国罢工,商品服务税推行导致中小企业倒闭潮。



相比之下,中国从设立深圳特区到加入WTO的制度改革环环相扣,每个五年规划都精准对接产业升级。

在古吉拉特邦工业区,韩国三星高管向我展示过两份文件:在印度建厂需要签署87份许可文件,平均审批时间14个月。



而在中国,同样项目通过"单一窗口"服务30天搞定。印度某邦曾为吸引富士康投资承诺提供24小时电力,结果工厂建成后发现每天停电6次——最后靠自购柴油发电机解决。

21世纪最不可能出现的场景,就是印度替代中国。真正的历史剧本,是东方两个古老文明在竞争中共同改写西方制定的游戏规则。



印度真正的机遇不在于成为"下一个中国",而在于找到与中国优势互补的新生态位——毕竟,当大象试图模仿龙飞翔时,最容易折断的是自己的象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