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大西南的汽车工业,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重庆市,因为重庆有著名的长安汽车等。事实上,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四川省的客车制造业,也曾享誉国内汽车市场,诞生了包括:川旅华西客车、川客峨嵋客车等明星品牌。此前,小编已为大家分享过华西客车的故事,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峨嵋客车。”

01—

龙江路,交机厂

在成都市武侯区有一条龙江路,这条路修建于1938年。在龙江路修建的2年前,川西汽车修配厂组建成立,位置就在这条龙江路上,这就是四川省客车厂(峨嵋客车)的前身。

此后,工厂又更名为四川峨嵋汽车修配厂,还是一个主要是从事汽车的维修的小工厂。再后来又更名为四川省峨嵋交通机械厂,并具备生产汽车齿轮、主副轴、方向机总成等零部件的能力,这时大家开始称之为“交机厂”。

时间走到1962年,“交机厂”更名为四川省客车厂,并正式开始试制公路客车,进入汽车整车制造领域。



02—

峨嵋客车,迅速崛起

我国的客车市场的爆发,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跨区域的人员流动大幅提升。而此时铁路网络尚未完善,公路客车承担了大量的旅客运输任务,直接推动了客车制造业的大发展。

四川省客车厂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川客抓住了这一行业时代风口,推出了包括EM662A、EM663、EM6925、EM6801、EM6601、EM6700等峨嵋牌客车车型。川客制造的峨嵋客车定价不高,并且质量可靠,一经推出便很受市场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四川省客车厂还专门制造了一款EM960峨嵋牌特种牵引车。在1984年,承担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运载火箭的运载牵引工作。



03—

西南第一大客车厂

80年代中后期,是四川省客车厂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川客旗下的峨嵋客车,在大西南地区的客运市场随处可见。

事实上,当时峨嵋客车不仅享誉国内市场,还作为中国客车出口联合体的成员,走出了国门进入了匈牙利、赞比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为当时国内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珍贵的外汇收入。

在1987年,我国从匈牙利引入1500辆却贝尔底盘和依卡露斯整车,四川省客车厂也是国内参与设计、生产的厂商之一,这也进一步提升了工厂的技术实力和国内知名度。

事实上,四川省客车厂作为交通部8家骨干企业之一,是国家定点西南客车生产骨干企业,也是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客车制造厂。



04—

峨嵋客车,由盛入衰

在峨嵋客车最辉煌的时候,能够进入“交机厂”工作,是很多人都羡慕的事。因为工厂不仅可以免费洗澡、看病、看电影,逢年过节还有白糖、茶叶、水果、月饼、聚餐票等福利发放,对于年轻员工还有单身宿舍提供。

不过,进入90年代之后,四川省客车厂开始走了下坡路。经过80年代的飞速发展,国内的客车制造业开始步入规模化生产时期,经过大浪淘沙之后,业内崛起了包括郑州宇通、厦门金龙、扬州亚星、丹东黄海等领军企业。

相比之下,四川省客车厂依然还是偏安西南,产品更新换代慢,生产规模也较小,已经很难与上述全国性的客车巨头相竞争了。



05—

三度卖身,终归没落

为了挽救经营日趋困难四川省客车厂,在1992年工厂尝试租赁给港资企业,并更名为四川泰邦行客车制造有限公司。然而这一尝试并不成功,一年后就又恢复独立运营了。

在接下来的10余年里,四川客车厂虽然一直存在,但是市场占有率已经很低了。相比之下,同城发展的四川旅行车制造厂,生产的华西牌中巴客车却炙手可热,在中型客车方面甚至连续3年销量做到了全国第一。

2004年,四川省客车厂迎来白马骑士,来自江苏的中大集团接手川客厂,重组后成立四川中大峨嵋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厂址也迁到了双流。不过,四年之后合作也宣告失败,中大退出工厂陷入停产。

直到2012年,四川本土企业绿然集团重组中大峨嵋客车,更名为四川省客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转型生产新能源客车,不过也未能再塑峨嵋客车往日辉煌。



06—

最后

时至今日,无论是峨嵋客车,还是曾经更为辉煌的华西客车,都已经成为淡出了国内的客车市场。国内客车市场已经形成“二通三龙”(郑州宇通、聊城中通、厦门金龙、厦门金旅和苏州金龙),为核心的行业格局。

四川的客车制造业,在中巴市场虽然还有合资的一汽丰田,生产这丰田考斯特等高端车型,但是本土的客车品牌已经在全国主流客车市场见不到了。

回过头来看,四川省客车厂的峨嵋客车,如果能够利用好80年代中后期的辉煌时期,借助引进欧洲客车技术的优势,注重技术积累、深耕产品升级,说不定也能成长为自己的“宇通客车”。不过,历史不能假设,峨嵋客车虽然没落了,但曾经的辉煌也值得我们回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