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近日,美国财长贝森特透露,与印度的贸易协议有望成为特朗普任期内首批签署的协议之一。与此同时,美国与日本、韩国的贸易谈判也进展顺利。这一系列动态引发广泛关注,美与印日韩若达成贸易协议,究竟会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
有分析认为,这一表态标志着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联盟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结合万斯访印期间达成的19个领域合作框架,以及同步推进的日韩贸易谈判,一幅以“削弱中国供应链影响力”为目标的战略版图正逐渐清晰。这场被外媒称为“21世纪新冷战前哨战”的贸易博弈,或将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
特朗普4月初宣布的“对等关税”政策,原本剑指所有贸易伙伴,但印度却成为首个获得关税豁免谈判资格的国家。这一特殊待遇的背后,是美印迅速升温的战略合作:印度不仅承诺到2030年将双边贸易额提升至5000亿美元,还大幅降低美国摩托车、威士忌等商品关税,甚至计划采购F-35战斗机替代俄制装备。与此同时,美国以“关键矿产合作”“半导体供应链整合”为名,将日韩纳入同一谈判框架,试图构建一个排除中国的技术联盟。
这种转变折射出美国对华遏制策略的升级——从单边关税战转向多边体系围堵。印度作为“中国替代者”的角色被刻意放大:美印协议中特别强调“减少对中国稀土依赖”“开发印度海上天然气”,而日韩谈判则聚焦芯片制造设备出口管制。用贝森特的话说,这是“用盟友的工厂替代中国的工厂”。
对美国而言,这套组合拳旨在解决两大困境:一是传统关税战收效有限,2024年中美贸易逆差仍高达3000亿美元;二是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不降反升,例如美国90%的太阳能板仍依赖中国。拉拢印日韩,既能分散供应链风险,又可借助印度廉价劳动力和日韩技术优势重构产业链。
对印度来说,这是一场危险的平衡游戏。尽管莫迪政府通过加征中国钢铁关税向美国递出“投名状”,但其制造业仍严重依赖中国中间品——印度空调行业70%的压缩机、手机产业58%的零部件需从中国进口。协议中印度承诺的“关键矿产开发”,实则需要中国技术支持;而所谓“取代中国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的目标,按当前增速测算需每年增长31%,近乎天方夜谭。
短期内,四国协议可能对中国形成三重压力:印度对美出口若持续增长,将挤占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份额,2024年印度对美出口已达775亿美元,同比增速超10%;美日韩在半导体、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可能进一步收紧对华设备出口;美国推动印度开发稀土和海上天然气,意在削弱中国在全球资源定价权中的话语权。
从表面看,印度一直试图取代中国成为新的 “世界工厂”,若其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降低美国进口商品关税,可能吸引部分原本从中国进口商品的美国企业转向从印度采购,可能使中国在部分出口市场面临挑战。
但深层矛盾可能削弱协议效力。印度本土钢铁产能利用率不足75%,加征中国钢铁关税后,其基建项目成本飙升19%,反而拖累经济增长;而美国要求印度向亚马逊开放零售市场,直接冲击该国700万家夫妻店,恐引发社会动荡。中国反制手段同样精准:1月收紧稀土出口后,印度新能源车电池成本立即上涨22%,塔塔汽车生产线一度瘫痪。
所以,挑战背后也蕴含机遇。一方面,这些贸易协议促使中国加快产业升级和创新步伐。面对可能的市场份额流失,中国企业将加大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方面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
另一方面,中国可进一步拓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 “一带一路” 建设,与沿线国家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为中国产品和服务开辟新市场空间。同时,随着国内市场不断扩大和消费升级,中国可加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减少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
有网友认为“四国联盟”标志着“去中国化”进程加速”;另一派则嘲讽“美国找的替身一个比一个菜”,指出“印度连空调螺丝钉都造不利索”。经济学家则算了一笔账:若印度全面切断中国供应链,其基建项目将停工60%,手机产能归零,这种依赖绝非短期能摆脱。
有学者指出,美国试图用19世纪关税工具解决21世纪供应链问题,实则是“用马车对抗高铁”——全球产业链的复杂嵌套,绝非政治同盟可以切割。而印度工商联合会内部报告直言,莫迪的“抵制中国”口号应改为“借力中国技术升级”,但政治正确绑架了理性决策。
这场四国贸易协定的推进,本质是政治意志与市场规律的对抗。美国试图用“盟友捆绑”重演冷战胜利,却忽略了全球化的底层逻辑:中国制造业拥有从螺丝钉到盾构机的全产业链优势,而印度连仿制药原料都依赖中国供应。
当特朗普炫耀“F-35能威慑中国”时,印度工厂主正连夜蹲守海关催缴中国零件;当贝森特宣称“协议即将签署”时,沃尔玛仍在为进入印度零售市场与本土巨头苦战。或许正如网友戏言:“政客们在白宫签协议,企业家在仓库里数中国货——这就是新全球化的荒诞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