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广州城市更新要冲刺1800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目标,如何充分发挥改造的叠加效应?

记者从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了解到,广州创新“做加法”,将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房筹建、“好房子”建设、建筑业转型升级、落实“双碳”行动相结合,实现“一改多得”。


广州市湾区新岸(松溪片区)改造项目规划效果(图源: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01

改造+保障房

助新来穗人员安居发展

广州新市民、青年人群基数大,即便是完成改造、房屋品质全面提升的城中村,其供给结构仍与新市民、新青年的需求不匹配。广州市住建局收集3万余份调研问卷发现:在供给端,改造后的村民安置房约2/3用于出租,以大户型居多;在需求端,市场需求以60平方米以下小户型为主。

广州市住建局鼓励引导村民和村集体,利用富余安置房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将原有户型拆分为42.5、28.3平方米的实用性户型,降低租金总价,引入企业进行整租运营,结合底商裙楼完善社区配套,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租住+商业+市场化运作”新业态模式。

村民与租户的居住组团按照动静分区、集中建设的形式设计,是新模式的一大亮点。罗冲围片区城中村改造的6个安置地块,率先试点新模式。按自住静区(80—130平方米户型)与租赁动区(40—75平方米户型)分栋布局,保障村民居住独立性与租客生活自由度。自住静区通过特色风貌管控,维系原村民文化认同,强化空间识别性。商业裙房整体临街布局,引导人流、车流在小区外环集散,化解居住品质与商业活力的空间冲突。

02

改造+好房子

安置区户型迭代20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广州通过城中村改造,打造生态宜居“好房子”安置样板区,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

西临珠江西航道、东濒石井河的罗冲围片区将重构生态,改善石井河水质,扩大螺涌公园使之与改造地块互相渗透,提升城市韧性,对建筑进行“光伏+绿化”屋顶改造,降低局部温度,推动全部楼栋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最高标准)。

此外,在“好房子”建设上,罗冲围片区安置房邀请村民参与设计,户型经过20轮迭代,实用率普遍提升约10个百分点,预留可变空间,提供更多灵活性与个性化选择。

03

改造+智能建造

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产业已被纳入广州市“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广州市住建局将把握城中村改造的建设机遇,培育“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建筑新高地。

广州市住建局已出台政策,明确新开工城中村改造项目必须拿出一定比例采用模块化建筑建设,对新开工的保障性住房必须不少于一定面积比例采用模块化建筑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配售型保障房采用装配化装修,多场景、全方位培育产业发展。

罗冲围片区首开区安置地块项目将成为装配式及智能建造试点,采用“单元模块组合技术”方案。该方案应用竖向主体结构预制构件、装配化装修、集成厨卫单元模块等创新技术,可达到装配式建筑AA级标准(装配率76%-90%)。

罗冲围片区将在安置房试点引入的集成厨卫模块,全部由工厂自动化生产加工,运到现场连接安装。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广东省装配式率最高的超高层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项目,也是全面采用装配化装修和集成厨卫单元模块的全装配化装修示范项目。

04

改造+绿色低碳

建筑垃圾变废为宝

城中村改造不仅是空间重构,更是资源循环的实践。广州市住建局指导各城中村改造项目通过就地绿色处理方式,建筑垃圾将实现资源化利用。

越秀区瑶台城中村改造项目计划采用“拆除-破碎-回用”一体化作业模式,减少运输与二次污染风险。一方面,将废弃渣土通过流态固化土技术预拌处理,用于场地溶洞充填、基坑肥槽及管线沟槽回填,实现废弃渣土能用尽用。另一方面,计划采用移动式破碎机对废弃混凝土进行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再生,用于项目的市政道路建设,实现“拆旧建新”闭环。

项目预计减少外运垃圾量超5万吨,再生建材使用比例达30%,为广州市高密度城区改造探索绿色低碳新路径提供示范样板。

广东建设报记者 唐培峰 通讯员 祝健轩

◎ 编审:左国兰

◎ 美编:杨榆洁

◎ 出品:广东建设报全媒体内容运营中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