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政部公布的一组数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人数仅为181万对,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5.9万对。这已是自2021年以来,结婚登记人数连续第四年呈现下跌态势。这一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社会现实与年轻人复杂的心境?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适婚人群(20-39岁)总量较2013年减少了6400万,这是导致结婚登记人数下降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与此同时,年轻人初婚年龄也在不断推迟,男性平均达到30.7岁,女性为29.2岁。然而,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这背后还有更多深层次的原因。

在当今社会,婚姻似乎逐渐成为了一种“奢侈品”,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结婚成本过高,成为横亘在年轻人面前的一座大山。彩礼,这一传统习俗,如今却演变成了许多家庭的沉重负担。在一些地区,彩礼钱至少要20-30万,这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无疑是一笔巨额开支。



除了彩礼,婚礼的其他开销也不容小觑。租婚车、拍婚纱、办宴席、蜜月旅行等费用,加起来至少也要20-30万。而房子,更是结婚的“标配”。全国房价居高不下,即便是在二三线城市,买一套房子也需要150-200万。为了结婚,不少家庭不得不掏空所有积蓄,甚至背负几十年的银行贷款。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年轻人来说,面对如此高昂的结婚成本,只能无奈选择不婚不育。

养育孩子的成本过高,也是许多年轻人不敢结婚、不敢生育的重要原因。从孩子呱呱坠地到大学毕业,教育、医疗、生活等各项费用加起来,至少要花费62.7万至86.8万。如此高昂的养娃成本,让许多年轻人感到不堪重负。他们担心婚后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与其婚后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不如选择不婚不育,让自己过得轻松一些。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年轻人发现周围很多人结婚不久就离婚了。离婚后,还要面对房产分割、彩礼分割等一系列法律纠纷,而往往吃亏的是男方家庭。这种现实情况让很多男性对婚姻缺乏信心,从而选择不婚。即使有人鼓起勇气步入婚姻殿堂,也会在婚前要求双方签订相关财产分割协议,以保障自己的权益。这种对婚姻的不信任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的结婚意愿。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很多女性在经济上实现了独立,她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于婚姻。在她们看来,与其结婚生子,辛苦一辈子,不如一个人自由自在地生活。同时,也有一些女性对结婚对象的要求比较高,而现实生活中,符合她们要求的人却寥寥无几。于是,她们抱着“宁缺毋滥”的心理,选择了不婚不育。



首先,各地应该对彩礼钱设置上限。近日,多地已经开始尝试通过行政手段遏制高价彩礼。例如,山东规定彩礼不超过6万元,河南部分县市设定6万元上限,江西规定彩礼不超过8.8万元。随着各地遏制彩礼钱政策的出台,年轻人的彩礼钱支出有望下降,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他们的结婚负担。

其次,降低房价,提供保障房。房价过高是很多年轻人不结婚、不生育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强调“房住不炒”的同时,政府应出台政策遏制各地的高房价,让房价逐步回归到合理的价格区间。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年轻人买得起房,结得起婚。此外,对于低收入群体,要提供保障房、廉租房等,以满足他们的居住需求。



最后,应提高年轻人的收入,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当前,工作难找、收入下滑,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敢结婚。政府、企业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提高他们的薪资待遇。只有年轻人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结婚人数才有可能出现“大逆转”。

结婚登记人数的持续下跌,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复杂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从多个方面入手,为年轻人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友好的结婚环境,让他们愿意结婚、敢于结婚,让婚姻重新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