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蔬菜种类是日渐丰富了,当我们在逛菜市场时,总是会被一些“非主流”的蔬菜所吸引,即便是见多识广的人,有时候还是会认不出它们。

今天就来扒一扒6种自带“冷门气质”的宝藏蔬菜,能叫出5个名字的,绝对是菜篮子里的“扫地僧”了,看看你吃过几种吧!

一、四棱豆

第一次见到四棱豆的人,大概率会误以为是某种植物标本——四个棱角分明的豆荚像绿色梳子,表面还挂着细密的绒毛,凑近闻有股淡淡的青草香。


这货原产自热带,云南、广西的菜市场偶尔能见到,当地人叫它“龙爪豆”,就算是当地人,很多也不认识的。

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全身是宝”:嫩豆荚脆嫩无丝,清炒时自带芦笋的鲜甜,切成斜片配腊肠炒,棱角里还能藏住酱汁;

老豆子晒干后磨成粉,是傣族做粑粑的天然香料;就连叶片和花蕊都能煮汤。而且它地下的根茎,也是可以吃的,比土豆都要好吃。妥妥的“蔬菜界六边形战士”。

可惜运输不便,出了西南地区就难觅踪迹,遇见记得赶紧买两把!

二、虎爪豆

虎爪豆的豆荚弯弯曲曲,顶端尖尖的像老鹰爪子,自带一股“生人勿近”的气场。


这货在广东、福建叫“狗爪豆”,在湖南被称为“猫爪豆”,名字虽野,吃法却讲究——新鲜豆荚含有轻微毒素,必须先焯水再用清水浸泡几天几夜,换水时还能看到水变成淡淡的茶色,这是毒素溶解的过程。

处理后的虎爪豆口感绵密如板栗,自带独特的“野味”,客家人喜欢用它焖五花肉,豆荚吸饱油脂后变得油润发亮,咬开还有沙沙的豆香;

晒干的虎爪豆更是煲汤神器,和筒骨、花生一起炖,汤头浓得能挂勺。不过现在很少有人愿意花功夫处理,逐渐成了老一辈的“回忆杀”,因此种的人就更少了。

三、冰菜

这是一种自带“冰晶皮肤”的高冷蔬菜,第一次看到冰菜,还以为是从科幻片里跑出来的。

它的茎秆和叶子上布满透明的小颗粒,像裹了一层薄冰,摸起来凉津津的,难怪又叫“冰叶日中花”。


这货原产非洲,近几年在高端沙拉里小有名气,价格却劝退不少人(超市一小盒能卖20元)。

其实冰菜的“冰晶”是植物自带的泡状细胞,里面储存着天然的植物盐,生吃时脆嫩多汁,带点海水的咸鲜味,完全不用额外放盐;

也可以快速焯水后凉拌,淋点芝麻酱,“冰晶”遇热会微微融化,在舌尖爆发出细密的咸香。

不过它怕冷又怕热,只有春秋季能吃到新鲜的,算是蔬菜界的“娇气美人”。

四、儿菜

一种会“生娃娃”的抱团蔬菜,好多人第一次见到儿菜,还以为是棵“长错了”的芥菜——主茎上密密麻麻挤着一堆小芽苞,像妈妈抱着一群娃娃,所以又叫“抱子芥”。


这是四川、重庆的“土著蔬菜”,冬季上市时堆成小山,价格便宜到论筐卖,却很少走出西南。

儿菜的妙处在于“一菜两吃”:嫩茎和芽苞都能吃,嫩茎切片炒腊肉,脆嫩中带着微微的苦味,解腻又下饭;

芽苞可以单独摘下来腌制,做成泡菜或大头菜,酸甜爽脆,配白粥能多喝两碗。

最绝的是整棵儿菜焯水后晒干,制成“干儿菜”,炖五花肉时放一把,咸香浸透每一丝纤维,比梅干菜更有层次感。

五、洋荷

洋荷的外形像缩小版的竹笋,裹着紫红色的外衣,剥开后是乳白色的嫩茎,凑近能闻到类似生姜的清香,所以又叫“茗荷”“阳荷”。


它是姜科植物的亲戚,主要生长在湖北、浙江的山区,菜市场里难得一见,却被《本草纲目》记载为“祛寒湿”的良药。

吃法更是充满山野气息:新鲜洋荷切片后凉拌,加蒜末、香醋一拌,脆嫩中带着微微的辛辣,比藕带更清爽;腌制成酸洋荷,是湘西人配粉面的“灵魂配菜”;

最特别的是它的花苞,长得像迷你火龙果,焯水后沾辣酱吃,口感介于笋和蘑菇之间,自带天然鲜味。可惜它只在秋季上市,且保存期短,想吃全靠“缘分”。

六、蒲菜

蒲菜堪称蔬菜界的“白富美”——细长的茎秆雪白如玉,比芦笋更水润,比茭白更清脆,古人称它为“蒲芽”,早在《诗经》里就有“其蔌维何?维笋及蒲”的记载。


它生长在湖泊沼泽里,依附蒲草而生,采摘时要弯腰深入泥泞,所以北方人难得一见,只有江苏淮安、山东微山湖等地能吃到新鲜的。

蒲菜的吃法讲究“原汁原味”:最经典的是淮安“蒲菜炒虾仁”,蒲菜切成寸段,和虾仁同炒,脆嫩的茎秆吸饱了虾的鲜味,自带一股水草的清香;

也可以做汤,蒲菜肉片汤清爽回甘,仿佛把整个夏天的湖水都喝进了肚子里。

由于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必须水质清澈),现在野生蒲菜越来越少,成了“舌尖上的奢侈品”。

以上这六种冷门的蔬菜,你认识几种?吃过最特别的“冷门蔬菜”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尝鲜故事” (偷偷说:能认全5种的,建议直接去当蔬菜摊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