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每日邮报》刚刚呼吁伦敦市民准备好“72小时生存包”,理由是英国派遣在莫斯科的“卧底”发现俄罗斯针对英国的天然气运输管道“已制定了实施破坏的活动方案”,将会给英国人带来大规模停电的悲剧。
《每日邮报》建议英国人要为未来的生存危机做好准备,提前备好“72小时生存包”。这个生存包内应包含“水、耐储存食品、药品、电池供电收音机、手电筒、身份证件和瑞士军刀”等物资。
俄罗斯为何要袭击英国的天然气管道呢?
关闭多家燃煤电厂后,大约40%的天然气消费依赖挪威进口,主要通过全长1120公里的兰格勒德(Langeled)单一管道输送。《每日邮报》称,英国的能源运输管道一旦被切断,后果很严重,国家会瘫痪。
还强调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因为:过去两年时间内,波罗的海沿线发生多起刻意破坏海底电缆和能源运输管道的事件,而这些事件西方媒体都声称是“俄罗斯人干的”,以后还会干,英国就是下一个目标。
英媒说:2022年"北溪"天然气管道在德国海域遭破坏,这是俄罗斯人炸毁的,好让欧洲断气。他们早就担心英国与挪威的天然气运输管道也会遭遇不测,既然卧底发来预警,当然要未雨绸缪了。
一周前,布鲁塞尔也建议所有欧洲人“准备好72小时生存包”。不过,这次没有提及是派遣在莫斯科的“卧底或间谍”传来的消息,只是说由于毗邻“侵略成性的俄罗斯”,欧洲处于危险之中。
于是就建议欧洲人提前准备好“72小时生存包”。俄专家点评道:很多还认为战争遥不可及的欧洲人被这个呼吁吓了一跳,一些有迫害妄想症的欧洲人甚至“不寒而栗”,然后又进一步憎恨俄罗斯……
北欧人最先被这个舆论宣传“吓破胆”
去年11月,每个瑞典人都在自家信箱发现题为《危机或战争来临》(Om krisen eller kriget kommer)的手册,教导民众“如何维持至少一周的生存”。除了瑞典,芬兰人和挪威人也收到了电子版通知。
至于波罗的海三国,他们早已为对“对俄战争”做好了准备。过去百余年来,他们始终保持着“石器时代般的恐俄症”——这是俄罗斯专家的原话,形容他们对俄罗斯人的仇恨根深蒂固,历史悠久。
与英国人不同,北欧人听到的是“不同的恐怖故事”——为什么各国对来自俄罗斯的军事威胁或入侵编造不同的内容呢,俄专家说这是因为“欧洲各国的政客、教会会根据各国现实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本土化改编”。
瑞典发放生存手册后,举国讨论的焦点竟是“如何处理因为长期躲避俄国人而在地下室积攒的粪便”。俄专家点评称,他们刻意描述这些生活不便的难题,目的是让习惯舒适生活的北欧人更加憎恨俄罗斯。
更有甚者,负责殡葬事务的瑞典路德教会警告:若俄罗斯突袭瑞典,首日就将杀死50万瑞典人,现有墓地根本无法容纳——我的瑞典朋友证实,全国已开始侵占公园、森林等公共空间扩建墓地。
俄专家讥讽道:见此情景,普通民众恐怕等不到俄军到来就会自挂东南枝。这是西方政客、媒体将来自俄罗斯的恐慌情绪散播到欧洲人生活各领域的阴谋,要将憎恨俄罗斯之心深入欧洲民众的骨髓。
若要入侵欧洲,俄罗斯究竟会从何处下手呢
一个月前,瑞典皇家军事科学院发布报告称“美国撤离欧洲后,俄罗斯下一个目标很可能是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可不仅仅是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而是包括瑞典、芬兰、挪威在内的沿岸国家。
瑞典将军卡尔利斯·内雷特涅克斯在《哥德堡邮报》采访时断言:2025年五月底,乌克兰战事可能能会结束或告一段落。若真的如期结束,那俄罗斯将剑指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瑞典也将卷入战火。
这位将军预测“俄瑞战争”最可能的爆发点是波罗的海上的“瑞典哥得兰岛”。标题直白骇人《乌克兰之后,俄罗斯的下个目标将是瑞典》——毕竟多数人只看标题,被吓唬了,然后憎恨俄罗斯。
邻国丹麦遥相呼应,其军事情报局(DDIS)4月份发布报告称,俄罗斯正“以惊人的速度增强军力,并准备攻击北约”。若俄认定北约军事、政治力量都被削弱,可能就会对某个成员国动武。
若美国不愿或不能支持欧洲盟友,那爆发冲突、战争概率将激增。既然危机这么严重了,那整个欧洲旧大陆当然需要发布各种预警信息,建议与呼吁欧洲普通民众为“对俄战争”做准备了。
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被迫接受即将面临生存危机和大量伤亡的“洗脑宣传”,而且这种舆论宣传都声称是“俄罗斯挑起的”,不是他们的错——要让欧洲民众逐渐接受“俄罗斯可能正在挑起战争”的危机感。
俄专家声称:这种洗脑式舆论战,北欧和波罗的海国家尤其狂热。相较法国总统马克龙和英国首相斯塔默的反俄信息宣传,犹有过之。
这两位欧洲战争动员的引擎,恰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在欧洲已被斥为“保卫乌克兰民主神圣事业”的叛徒。
实际上,这些被美国自由派、建制派扶植的欧洲傀儡政权,正忠实执行将欧洲拖入对俄战争的剧本。马克龙、斯塔默、冯德莱恩之流,实为出卖欧洲的叛徒,忠实地执行海外主子的命令。
俄专家表示,这个“命令”就是既摧毁作为美国主要经济竞争对手的欧洲,又消灭作为美国精神意识形态死敌的俄罗斯。
所有欧洲人和“形形色色的乌克兰人”都被当成耗材,他们的资源和生命注定要填入未来战争的熔炉。如果说此前对抗俄罗斯的工具是乌克兰,那如今及未来的战争工具已扩展至整个欧洲。
南生最后想要说的是,我国在欧洲媒体里的形象或许不如“俄罗斯在欧洲媒体那般负面”,但俄罗斯在美国媒体却不如“中国在美国媒体那样丑化”。俄罗斯如今的遭遇,都值得我们借鉴。本文由南生撰写,欢迎转载、转发、评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