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学习与生活”模块

跨学科主题活动2:

自我管理小管家

本期内容

1

课标理解

●跨学科主题活动——自我管理小管家的教学

2

教学课例+同步教学资源

●核心素养导向下跨学科主题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自我管理小管家”为例

●探究基于“分解”思维的问题解决之径

——新课标视域下计算思维之分解能力的培养

1

课标理解

跨学科主题活动

——自我管理小管家的教学

本文通过运用数字设备中的自我管理功能,让学生能够有效地规划时间、避免过度沉迷于数字设备、提升学习效率。同时,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本文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信息科技、数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知识相结合,设计具有互动性的实践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科融合、教学实施及评估反馈,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感及综合能力,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学生应能够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展示数字设备的使用时长,并对不同种类数字设备的功能进行深入思考;应主动掌握数字设备中自我管理功能的运用,如设定提醒闹钟、启用定时锁屏功能、自定义使用规范等;应认识到加强个人数字身份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如何让学生通过跨学科活动实现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是课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跨学科主题活动的意义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展示数字设备的使用时间,思考不同类型数字设备的用途。这一过程不仅是一次技术与学科知识的融合实践,更是学生自我认知、自我管理以及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还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科技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例如,学生可以设计一款应用程序,通过设定目标、提醒功能等方式,帮助自己更好地管理数字设备使用时间。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也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信息科技的价值和魅力。

此外,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制订计划、设定目标、监控进度等,这些过程都是自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地实践和调整,学生可以逐渐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数字设备使用时间管理机制,从而更好地平衡数字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的平台。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数据可视化作品,交流使用数字设备的经验和心得。这种互动不仅有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合作,还能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激发更多的创新思维和灵感。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在培养学生信息科技素养、跨学科思维、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使用数字设备,还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施和推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同时,教师也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和支持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我管理的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面临时间管理的挑战。例如,小明是一名初中生,他热爱学习,但同时也对手机游戏情有独钟。放学后,他总是忍不住先玩一会儿游戏,结果往往导致作业拖延到深夜才能完成,影响了睡眠质量和第二天的学习状态。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小明开始尝试利用数字设备中的自我管理功能。他首先在手机里设置了提醒闹钟,每天放学后,闹钟会准时响起,提醒他该开始做作业了。同时,他还开启了定时锁屏功能,设定每天晚上9点至第二天早上7点为手机不可用时间,这样他就能在睡前远离手机,保证充足的睡眠。

除了设置提醒和定时锁屏,小明还自定义了使用规范。他发现自己在学习时,总是容易被弹出的社交媒体通知所吸引,导致分心。于是,他在手机设置中调整了通知权限,只允许重要的联系人发送即时通知,其他社交媒体和游戏的通知则被设置为静默或延迟显示。这样,小明在学习时就能更加专注,不会被无关紧要的通知所打扰。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小明发现自己的学习效率有了显著提升。他能够按时完成作业,还有多余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和兴趣培养。更重要的是,他的睡眠质量得到了改善,白天上课时精神饱满,注意力更加集中。小明给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经验,鼓励同学们也尝试利用数字设备进行自我管理。

除了个人时间的管理,数字设备中的自我管理功能还能帮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例如,在一次跨学科项目研究中,小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为了确保每个成员都能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组长小李决定利用数字设备中的项目管理工具进行进度跟踪和协调。

小李在项目管理软件中创建了任务列表,为每个成员分配了具体的任务和时间节点。软件还具有提醒功能,当某个任务即将到期时,会自动发送提醒给相关成员。此外,小李还设定了定期的团队会议时间,利用视频会议功能进行线上讨论和进度汇报。这样,即使小组成员身处不同地点,也能保持高效的沟通和协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小李还利用数字设备中的数据分析功能,对团队成员的工作效率和任务完成质量进行评估。通过对比不同成员的数据,小李能够及时发现团队中的瓶颈和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最终,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项目顺利完成了预定目标,并获得了学校的表彰。

当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意识到,数字设备虽然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便捷的自我管理工具,但过度依赖这些工具可能导致失去自主性和判断力。因此,在使用数字设备进行自我管理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自律的精神,确保这些工具真正为我们所用,而不是成为束缚我们的枷锁。

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

为确保数字身份的安全,学生群体需掌握一系列自我管理的策略。这与日常整理书包、按时完成作业同等重要,管理数字身份亦是关键所在。学生应意识到,保护数字身份如同守护个人隐私,需学会进行自我管理。

在数字领域,每个个体均拥有独特的“数字身份”,它如同网络上的个人影子,记录着个人的偏好、社交圈及行为历史。然而,此数字身份也需谨慎保护,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导致潜在风险。因此,学生应该学会为数字空间设置“密码锁”。在登录网站或应用程序时,应输入仅本人知晓的密码。需要注意的是,密码不宜过于简单,建议创建既复杂又便于记忆的密码。此外,不同平台应使用不同密码。

社交媒体是分享生活、结交新朋友的理想场所,但同时需警惕个人信息的泄露风险,可设置隐私选项,仅允许已知朋友查看照片和动态,而陌生人则无法访问。同时,避免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敏感信息,如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此外,需学会辨识网络“陷阱”。不法分子可能伪装成朋友或名人,发送消息或链接以诱骗点击。记住,勿轻易点击陌生人发送的链接,也不应下载来源不明的文件。

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首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来维护自己的信息安全。其次,可以结合数学中的数据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对个人信息保护中的风险点进行深入分析,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学科融合方面,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教学能力。在信息科技课堂上,教师可以融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通过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责任感。此外,还可以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协作,共同设计跨学科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多学科的交叉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知识体验和能力提升。

为了确保教学落实,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一方面,要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多样性,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还要加强课堂管理,确保教学秩序的良好和课堂氛围的积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评估与反馈。教师可通过定期的测试和作业检查,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评估与反馈,教师可以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此外,教师还需要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信息安全教育。教师可以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网络行为和学习情况,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共同为学生的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将信息科技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机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还培养了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信息社会责任。通过利用数字设备中的自我管理功能,学生能够更好地规划时间、提升学习效率,并在团队协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保护个人数字身份也成为学生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学科融合,加强教学落实和评估反馈,以切实提升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这些努力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助力他们在数字时代下实现全面发展。

本文作者:

李维明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文章刊登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5年第7期

引用请注明参考文献:

李维明. 跨学科主题活动——自我管理小管家的教学实施[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5(07):28-30.

2

教学课例+同步教学资源

核心素养导向下

跨学科主题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自我管理小管家”为例

作者:陈雯 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第二小学

资源:

(1)教学论文:《核心素养导向下跨学科主题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以“自我管理小管家”为例》点击阅读

(2)教学设计: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活动设计教案:自我管理小管家点击下载

课例介绍:围绕“自我管理小管家”主题,开展四课时跨学科教学。涵盖数据收集记录、分析可视化、自我管理实践及数字身份保护,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资源,培养学生在信息意识、计算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强化信息社会责任 。

提示:在线兑换完杂志后自动解锁本期目录、原貌预览、教学资源(可下载使用)。



探究基于“分解”思维的

问题解决之径

——新课标视域下

计算思维之分解能力的培养

作者:陈振总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教研室

傅新宇 浙江省宁波市实验学校

资源:

教学论文:《探究基于“分解”思维的问题解决之径——新课标视域下计算思维之分解能力的培养》点击阅读

欢迎订阅

识别上方二维码即可订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