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蒙古国在管道过路费上狮子大开口,中俄企业觉得太贵不划算,“西伯利亚力量2号” 只能改路线,哈萨克斯坦抓住机会和俄罗斯敲定新管道协议,直接取代蒙古国成了大赢家,普京公开表态俄罗斯能源东送的计划必须推进。
中国则稳步推进多元化能源布局,展现了大国的底气,曾经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如今却成了被忽视的地区,蒙古国的“第三邻国”战略,究竟是高明的选择,还是错失良机?
狮子大开口的代价
本来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中俄天然气大管道本应穿越蒙古国,顺着那条直通的路线把天然气送到中国,大家都想着这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本来大家都以为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管道会从蒙古过境,结果最近突然变卦了,俄罗斯直接宣布,新路线绕开蒙古,改成从哈萨克斯坦走。
一年45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就是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管道的输送能力,有了它,中国能获得大量天然气,用处特别大,那么问题来了,为啥这条大管道非要绕路走哈萨克斯坦呢?
别以为改路线就是随便画画图的事儿,实际上俄罗斯政府亲自出面,和哈萨克斯坦达成新协议,才定下了这条全新的管道线路。
这次的“买卖”显然是两全其美——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的能源大国,自家管网设施很齐全,天然气储量更是相当丰富。
更重要的是,哈萨克斯坦既能从过境费中赚钱,又能解决自己国内北方供气的难题,简直是赚得盆满钵满。
加上哈萨克斯坦和中俄都是上合组织、欧亚经济联盟的成员,大家政治立场一致,合作起来顺风顺水,不像有些国家总爱耍心眼,哈萨克斯坦合作起来确实让人放心。
再看蒙古,原本凭借着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了最有可能成为过境路线的选项,950公里的过境路线平直又顺,施工成本低,基本上就是“躺着赚钱”的好机会。
按照常理,蒙古国只需要坐享其成,不仅能收取过境费,还能借着这个大项目搞基础设施建设,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谁都没想到,蒙古在谈合作时直接开出天价条件,每年要 20 到 30 亿美元的过路费,还让俄罗斯帮忙修铁路、建工厂。
这样一来,根本就不像是谈合作,简直就是敲诈勒索,就这样俄罗斯的耐性也被磨光了。
更有意思的是,蒙古国最近几年疯狂跟美国“抱大腿”,搞了一堆协议,包括签“开放天空”协议,和美国合作稀土等资源,中俄自然不能再把这么重要的能源命脉交给它。
俄罗斯急寻买家,中国稳坐钓鱼台
眼下俄罗斯正被西方制裁得焦头烂额,欧洲市场基本被封死,家里存着一堆天然气,急得想找地方出口,可是欧洲的门关上了,俄罗斯也得看看其他的合作伙伴。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每年消耗的天然气数量惊人,俄罗斯手里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正愁往哪卖,中国这个庞大又稳定的市场,对俄罗斯来说就是现成的大金主。
问题是,蒙古国这一波操作实在让人头疼:一方面高价索要过境费,另一方面还在外交上两头摇摆,俄罗斯怎么敢继续把重要的能源通道交给它?
最终,俄罗斯不得不选择了哈萨克斯坦,虽然绕了点路,但胜在更安全、靠谱,普京也清楚:合作得实实在在,不能做冤大头!
中国在这次天然气合作上一点不着急,这些年中国从全球各地进口能源,渠道多得很,从中东的石油天然气,到中亚的管道气,再到澳洲、美国的液化天然气,进口来源特别丰富,根本不缺气用。
所以在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的合作谈判里,中国手里的筹码特别多,中国需要的是什么?
第一,安全是合作的底线,这点必须明确,毕竟“北溪”爆炸的事儿还在眼前,谁敢冒险?
第二,价格要公道,不能做冤大头,第三,建设成本必须控制住。
要知道中国从来就不是“非你不可”,谁给的条件好就和谁合作,这也是中国大使直接表态:“通过蒙古国并不是唯一的选项!”
所以,看到这场大项目的“搬迁”,蒙古这次完全就是生生把送上门的机会搞没了,纯属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原本坐享其成,轻轻松松就能赚过境费,搞基础设施建设,没想到一心想着从俄罗斯身上多捞点钱,结果最终却把自己排除在了合作之外。
而哈萨克斯坦这边,稳扎稳打,以可靠和安全赢得了俄罗斯和中国的信任,最终“笑到最后”。
新路线也不是一帆风顺
尽管俄哈两国达成了合作协议,计划在哈萨克斯坦建设新的能源管道,这条新路线可不是轻松就能修成的。
现在中亚到中国的管道已经全力运转,整个运输能力已经满负荷,根本塞不下新增的350亿立方米天然气,所以修建新管道成了唯一的选择。
但问题来了:要修新管道,意味着必须重新勘察地形,翻山越岭,光是地形勘探就得花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要投入的资金也十分庞大,建设成本可能是个天文数字,工期肯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内无法见效。
哈萨克斯坦虽然政治稳定、位置优越,但它的技术和资金上存在一定短板,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项目随时可能会卡壳。
哈萨克斯坦虽然坐享中俄合作带来的好处,但这一切也都建立在它必须克服许多困难的基础上,如果这条新管道能顺利建成,无疑将极大地改善能源供应问题,但过程中的艰难程度也不容忽视。
而整个管道项目背后,已经不仅仅是能源的买卖问题,而是大国之间的博弈,这场争夺对各方来说都至关重要,甚至牵动着地区的稳定和未来的经济走向。
蒙古国的做法,完全是个反面教材——太过贪心,又过于摇摆不定,导致错失了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合作机会,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
它试图通过抬高过境费和推高要求来牟取更多利益,结果不仅失去了与大国的合作,还被完全排除在项目之外。
哈萨克斯坦靠着国内政局稳定,又正好卡在中俄中间的关键位置,一下成了两国能源合作的必经之路,虽说建管道、搞运输还有不少难题要解决,但抓住这个机会,以后肯定能在能源合作里赚不少好处。
接下来的局势,依然充满变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这样一个关乎国家安全和能源战略的大事上,任何小聪明都不足以应对,最终聪明的玩家只有那些能够把握长远、稳定合作的国家。
而有些国家总想着靠耍小聪明占便宜,谈判时漫天要价、背地里搞小动作,就为了多捞点眼前好处,但这种短视做法根本行不通,时间一长其他国家看清真面目,就不会再跟它们合作,最后只能被踢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