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瑞 周霄航
在鲁北平原的晨光中,三个文化地标正编织着阳信县水落坡镇的振兴图景——水韵古街的飞檐翘角倒映着黄河大集的喧腾,刘古良村的民居回响着非遗传承的韵律,而深藏其间的古家具产业链,则悄然完成着从商贸流通到文化赋能的蝶变。
阳信县水落坡镇“水韵古街”
4月5日,一阵响亮的锣鼓声,掀开了水落坡文旅融合的新篇章。在“2025春季黄河大集”第十五届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节的盛景中,6700平方米的水韵古街化身时空长廊:青石板路上,国家级非遗阳信鼓子秧歌与《象王行》中国鼓交响共鸣;修复如旧的铁匠铺前,“社火年代秀”正通过沉浸式情景剧,将观众带入六十年代的民俗画卷。这场吸引数万游客的文化盛宴,正是水落坡镇“文旅+”战略的生动实践。
阳信县水落坡镇刘古良村
产业初现:古家具“出圈”,让水落坡扬名
20世纪60年代,水落坡镇的几位村民为了改善生计,开始了“收旧”生意。那时,村民们骑着三轮车、推着板车,走遍全国各地,从天津等大城市的废旧家具市场淘来炕桌、太师椅等老物件。经过简单的修复,这些家具被转卖出去,形成了“收旧—修复—转售”的初级产业链。
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老物件资源逐渐稀缺,村民们开始拆解古家具,研究其工艺。到了80年代后期,水落坡镇转型仿制生产,引入了传统榫卯技艺,形成了“购买→修复→仿制→销售”的工业化模式。
20世纪90年代,水落坡镇因收藏、修复和流通明清古家具而声名鹊起。老榆木雕花床、红木八仙桌、榫卯结构的橱柜……这些承载着时光印记的家具,不仅吸引了收藏家和商人的目光,更让水落坡镇成为北方古家具市场的“活化石”。至90年代末,水落坡的仿古家具已占据北京、上海市场的半壁江山,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古旧家具集散地。
鼎盛时期,镇上的古家具商户多达数百家,工匠们埋头打磨木料的场景随处可见。水落坡的“古家具”标签,就这样被刻进了人们的记忆。
阳信县水落坡镇的古典家具展厅
古韵焕新:电商直播,打造多元家具生产
然而,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市场饱和,传统家具产业遭遇瓶颈,如何将古家具与民俗文化结合起来,提升古家具价值?成了水落坡古家具从业者正思考琢磨的事。
水落坡的凌晨常被直播间的灯光点亮。从业者张磊通过直播电商拓宽销售渠道,他依托大数据分析,开始直播带货,将古典家具与现代消费场景结合。
张磊的团队选择在0点至3点半进行直播,这一时段被平台大数据验证为“黄金流量窗口”,单场直播销售额可达数万元。这种线上转型并非个例。自2020年起,当地政府推动37个特色专业村“触网”,70余家企业及上千家店铺通过直播、云订单等方式实现线上运营,交易额逆势增长。2024年中国水落坡第十二届古典家具博览会更是引入网红带货模式,吸引全国买家在线“云逛展”,进一步拓宽了销路。
直播不仅改变了交易方式,更重构了产业链。从业者通过远程视频展示工厂生产流程,让客户直观感受古典家具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而像吴剑锋这样的商家,则将老油灯、陶罐等旧物改造为文创产品,通过直播赋予其新价值,甚至远销海外。
面对老物件资源日益稀缺的挑战,水落坡的匠人们开始从“收旧卖旧”转向“新作如旧”。年轻一代手艺人回归乡村,将传统榫卯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木雕师郭新泽以红花梨木设计出可拆解的“平安鲁班锁”,既保留古法技艺,又融入益智玩具的功能性。而设计师杨志波则通过研究明式家具的比例与雕花,结合现代人体工学,打造出兼具仪式感与舒适度的新中式座椅,让传统家具焕发新生。
这种创新还体现在材料再利用上。旧门板被改造成桌面,老木料拼接为现代屏风,斑驳的漆面被保留为“岁月印记”,形成独特的工业复古风格。当地企业甚至推出“市井火锅餐桌”“新中式书房套装”等主题产品,精准对接年轻消费群体对怀旧美学的需求。
滨州市“2025春季黄河大集”暨第十五届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节上的舞狮民俗表演
文旅融合:孕育“民俗美学”,研学激活新流量
让古家具不仅仅是家具,让老物件不仅仅只有商业属性。水落坡转向“文旅+”战略,以民俗资源重构产业价值。
依托古家具的文化底蕴,镇上一条沉寂多年的老街被重新唤醒——水韵古街。青石板路、仿古门楼、老字号招牌被逐一修复,6700平方米的展区被用来还原铁匠铺、皮匠坊等传统生产场景,此外,水落坡并开发研学游项目,两个月内吸引1000人次游客,让老物件从商品升级为文化载体。
“我们希望通过水韵古街,让游客不仅能感受到水落坡的历史文化,还能体验到当地的民俗风情。”水落坡镇党委书记孟光表示,“古街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文化传承的平台。”
当古家具与水韵古街形成联动时,水落坡又将目光投向更深处——刘古良民俗村落。刘古良村保留着完整的鲁北传统民居,村民世代沿袭剪纸、泥塑、吕剧等民俗技艺。
这一次,水落坡没有将村庄“博物馆化”,而是选择“活态传承”。修复古民居、打造“十二工坊”,水落坡将家具产业与乡村振兴结合,形成民俗体验与美学度假的新业态。
而当地的民俗社火“年代秀”也让民俗“动”起来。民俗社火“年代秀”以上世纪70~80年代群众熟悉的乡村生产、生活原型为素材,高度还原了鲁北乡村,赶集、串门、过年等生活场景以及春耕、夏种、秋收忙碌的劳作场面。表演队由百余人组成,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6岁,参演人员全部是土生土长的本地群众,表演所需的100余种道具,正是当地的古家具。
滨州市“2025春季黄河大集”暨第十五届黄河三角洲民俗文化节上的社火民俗表演
民俗文化让水落坡的文化拼图有了“烟火气”,也回答了“古家具从何而来”的深层命题。
当古家具的木质纹理浸染了研学游童的指尖温度,当戏剧唱腔混搭着直播间的电子音效,文化共生便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触摸、可参与、可延续的鲜活生态。
从“收旧贩旧”到“仿古创古”,再到“以文促产”,恰是水落坡破解“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样本:古家具为古街注入灵魂,古街为村落引流,村落又反哺古家具以乡土生命力。
如今,当人们再提起水落坡,想到的或许不仅是古家具,而是一个“文化共生”的生态圈——这里既有历史的厚重,也有当下的活力,更藏着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