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璐璐 王鑫昕

“您点击这个图标,就能阅读每天出版的《中国青年报》了。”4月28日上午,位于北京中青大厦的《中国青年报》融媒云厨,90后记者张诗童向到访的83岁老读者张铸林演示了中青报客户端的使用方法。

1951年,9岁的张铸林在大队辅导员的办公室发现了一张刚刚创刊,好看好读的报纸—《中国青年报》,没有生僻字、文章通俗易懂,从此,他成为这张报纸的忠实读者,自费订阅几十年。2011年,他被本报评为首届“金牌读者”。现在,这位读报时间与报纸“同龄”的“80后”,开启了全新的“云端读报”体验。

“这真是一个质的飞跃!阅读更便捷了,客户端的内容更丰富,互动性更强了。”感受了指尖上的《中国青年报》后,张铸林忍不住感慨。实时跳动的数据大屏、智能化的采编系统,颠覆了他对曾经熟悉的《中国青年报》的认知。

正值创刊74周年,中国青年报社特邀来自四川的退休高级工程师张铸林赴京重访中青报。从印刷车间的斑驳印记到数字传播平台的智能界面,这位老读者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中青报,也真切触摸到了媒体变革的脉搏。

在报社原印厂负责人的陪同下,张铸林参观了已经停机的印刷车间。车间里飘着残存的油墨味儿,张铸林漫步其间,回忆了曾经从这里印出来的一篇篇经典报道。

“这是勇敢地向过去告别。”张铸林无限感慨,尽管他对印厂的关闭感到不舍,但他也坦言,在互联网时代,中青报勇于自我革命,让他感受到了报社融合改革的坚定决心。

这是张铸林第四次到访中青报。在2001年中青报创刊50周年、2011年创刊60周年以及2013年的一场活动,张铸林先后到报社,与编辑、记者交流。“来北京的前几天,我很激动,陆陆续续回忆了51位编辑记者的名字。”

“而这次是最特殊的一次体验。”张铸林说。

在中青大厦会客厅,张铸林首次列席中青报线上采编例会。当值班领导依据传播数据和读者反馈对报道进行总结、点评时,张铸林感受到了媒体工作的精准与快速,连连感叹:“效率真高。”

中青报文化中心记者、报社青年编委会成员张诗童为张铸林的手机安上了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并展示了丰富的全媒体产品。这位90后记者希望这位“80后”读者能通过移动互联网,与中青报走得更近。

在中青报的融媒云厨,张铸林观看了刚刚上线的AI协同生产的可视化作品《沾了泥土的文字,越读越新》。这是中青报青云“智”上——可视化人机协同智慧生态系统的最新作品。

在座谈交流中,中青报视觉中心副主任、青年编委会成员程璨向张铸林介绍了“温暖的BaoBao·六边形”人机协同机制,分享当下融媒时代的创新实践。


《中国青年报》青年编委会成员向张铸林(左)介绍中青报文化长廊。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摄

“全新的报社让我大开眼界,信息流转的速度超乎想象,媒体人的工作效率真是今非昔比,这些新东西我得回去慢慢琢磨、消化。”张铸林说。

在全新的报社,张铸林也看到了中青报让他熟悉的一面。“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办报宗旨依然挂在编辑部最显眼的位置。文化长廊里依然展示着张铸林所熟悉的那些经典报道,看着墙上的老照片、重大报道,他仿佛又回到当年读报的日子。

“中青报对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深远。”虽已进入耄耋之年,双耳戴了助听器,回忆起与中青报的缘分,他话语依旧铿锵有力。

1951年,偶然遇到并“爱”上中青报,长大后张铸林又被中青报更多的内容以所吸引,比如“辣椒专刊”的犀利语言。在中青报报道中所传递的“祖国需要即志愿”价值观的影响下,出身医学世家的他放弃从医,选择当时国家急需的工程地质专业,毕业后投身到成昆铁路建设中。

在大小凉山的荒野中,张铸林每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能下山取一次报纸,每次拿到报纸,他都如获至宝,彻夜研读。这份精神滋养支撑他在艰苦环境下坚守岗位20年。

“张老始终保持对世界的关注与好奇,保持一份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的耐心,这份赤子之心让我非常动容,读者群体是一份报纸最宝贵的资源。”在座谈会上,中青报评论部青年编辑任冠青说,多年来,正是许多像张铸林老先生一样的忠实读者的不离不弃、相知相伴,激励着中青报采编团队保持专业、严谨和用心的标准和动力。

本报北京4月28日电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