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系列报道之一
中国网心理中国4月29日讯 (记者苏向东)2024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日前正式发布。蓝皮书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完成,其中总报告《2024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与服务状况》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的抑郁风险和焦虑风险总体呈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女性抑郁风险随年龄增长的下降更为明显;城市人群的焦虑风险显著高于农村人群。
不同婚姻状态下成年男女的抑郁水平对比
此项研究联合79家合作单位,共采集调查总样本173237人,抽取成年人核心样本为6871名,覆盖不同性别、年龄、户籍、学历、职业和收入群体。核心样本中男性占43.5%,女性占56.5%,平均年龄39.9岁。城镇户口占58.1%,农村户口占41.9%。
抑郁水平在18-24岁青年群体中达到峰值
调查显示,2024年国民心理健康问题呈现鲜明的年龄与性别分层。抑郁水平在18-24岁青年群体中达到峰值,随年龄增长呈显著下降趋势,但女性降幅(54%)远高于男性(25%)。这一现象可能与社会角色期待相关:青年女性面临职业发展、婚育压力等多重挑战,而中老年女性因家庭角色稳固或社会支持增强,心理韧性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6.5%的成年人存在3个及以上持续抑郁症状(如情绪低落、睡眠障碍超过5天/周),此类群体亟需干预。
报告特别指出,抑郁水平和焦虑水平分别反映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得分均值,并非临床评估诊断的抑郁症、焦虑症。
婚姻状态对心理健康影响显著
未婚、离异或丧偶群体抑郁风险逐级上升
报告分析发现,婚姻状况、工作时长、体质指数、运动水平、网络购物频率等均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其中,婚姻状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显著。已婚人群抑郁水平最低,未婚、离异或丧偶群体的风险逐级上升。
不同工作时长下的抑郁水平对比
超长工作时间(日均超10小时)群体的抑郁水平较其他组别升高23%,印证了“过劳”对心理健康的侵蚀效应。
研究发现,体质指数(BMI)在正常和超重的范围里抑郁风险水平相对较低,而低体重(BMI<18.5)与肥胖(BMI≥28)群体抑郁风险较高。
健康生活方式是重要的保护性因素。随着每周平均运动频率的提高,无论是轻度抑郁风险,还是抑郁高风险的比例都在逐级下降。每周运动≥4次的群体抑郁高风险比例降低为不运动组的1/3。
不同网络购物频率下成年男女的抑郁水平对比
有趣的是,网络购物频率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最常见的网络购物频率是“一个月少于一次”,女性最常见的则是“一周多次”。研究表明,网络购物频率增加,抑郁风险水平升高,尤其在女性中更为明显。
调查发现,在心理健康素养方面,国民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在子女教育、情绪调节、睡眠和心理疾病识别等方面亟待提升。报告建议,为维护和促进国民心理健康,需持续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婚姻家庭和谐,实现工作与生活平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