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最古老+最青春:昆曲的校园传承”座谈会在东南大学举行,前一天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在江苏大剧院首演,引发热烈反响。艺术总监白先勇对该剧给予了极大的肯定,“看完演出,我做了一晚上梦,真是太兴奋了。”

与以往青春版《牡丹亭》由专业昆剧表演团队出演不同,此次登台的是一支完全由学生组成的演出和伴奏队伍,从东南大学等29所高校选拔出50位青年学子,团队成员中,4/5是00后,平均年龄不足22岁。



“我由衷地希望,这个版本的《牡丹亭》在未来能够去向更远的地方。”当天,白先勇还接受了东南大学客座讲席教授的聘任。他表示,昆曲传承的关键在于培育年轻观众群体,高校学生文化素养较高,对高雅艺术的接受能力强,是传承昆曲的希望火种。

“我觉得此次的成功离不开几个要素。”白先勇说,首先应该归功于主创团队一年多来的筹谋规划,然后是12位生旦净末丑的老师的付出,结对教学,非常用心。“一个月前看他们排演的时候,还是‘东倒西歪’,没想到上台的时候‘春暖花开’,一朵牡丹花开得那么茂盛,我真是非常高兴。”

50位在校大学生,所在地区、课程安排各不相同,筹备这场演出,



无疑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文化长征。项目负责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赵天为教授感慨道,“学生们学业任务繁重,排练只能见缝插针地安排在暑假、小长假和周末,但同学们热情高涨,毫无怨言。”

东南大学2021级本科生范宇鹏,在折子戏《回生》中饰演柳梦梅,加入项目以来,几乎每个周末都在排练中度过。他将此次经历视为“一场如梦似幻的奇妙旅程”,深刻领悟到戏曲表演“从人物内心出发”的精妙之处。“这次学习不仅让我在表演上收获颇丰,更让我对传统文化心生敬畏。未来,我愿将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传递给更多人。”范宇鹏坚定地说。



同样来自东南大学的2022级本科生张馨月,在折子戏中饰演大花神。拿到剧本后,她便全身心投入到角色的世界中。排练时,理解角色情感和把握表演节奏成为她面临的挑战。在学习《幽媾》这折戏时,面对复杂的用典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她与同学们查阅古籍、请教老师,深入探究剧本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最终拨开迷雾,在舞台上以精湛的表演将角色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赵天为教授介绍,学生们大多未经过专业戏曲训练,基础参差不齐。为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排练从最基础的早功开始,压腿、练唱腔,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都反复雕琢。排练过程中,邀请了白先勇团队骨干、高校教授、文化界知名人士等众多业内专家,为同学们开设系列讲座。讲座内容涵盖昆曲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等多个维度,让学生们在提升表演技能的同时,更深入理解昆曲的文化底蕴,从而在舞台上能更生动地诠释角色。



白先勇说,昆曲曾因观众老龄化陷入传承困境,培养年轻观众是拯救昆曲的关键。“昆曲进校园”成为推动昆曲传承的重要战略,大学生参与演出,不仅是舞台表演,更是文化传承的神圣使命,在演绎中领略昆曲魅力,增强文化自信,让古老昆曲在新时代重焕生机。

据悉,在文化传承与育人的道路上,东南大学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长期以来,东南大学坚守百年现代艺术教育传统,充分发挥艺术学理论研究、“孝慈剧社”“戏曲走进大学生”等学科社团及平台的作用,为昆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注入生机活力。而“校园青春版《牡丹亭》”的首演,是东南大学推进文化育人与美育融合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实践。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赟

摄影 刘莉

校对 潘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