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马璐璐
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牡丹区探索实施“区—镇—村”三级联动机制,推动镇街一级坚持党建统领与多元共治相结合,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形式,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服务下倾,实现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化解在未发,维护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小留镇坚持机制创新、流程再造,将老传统与新思维碰撞融合,通过重构“打更巡逻”这一历史传统,构建起“党政领导、公安主导、群众主体、科技支撑”的群防群治工作新模式,探索出传统治理基因现代化转型的可行路径,为破解农村治理资源碎片化难题提供实践范本。
传统治理智慧的现代化转型
小留镇创新实施基层社会治理要素重组,通过将现代警务机制与传统自治基因深度融合,构建“1+1+N”复合治理模式,以1名民警为核心,1名辅警为骨干,整合N名网格员、退役军人、志愿者等组建“打更巡逻队”,并统一配备巡更设备,打造“三防一体”(人防专业化、技防智能化、服务精准化)的巡防体系。通过“分片包干、联动响应”机制,形成“网格化布防、高效化响应、多元化服务”群防群治新局面。在完善规章制度方面,制定“打更巡逻队”职责任务及组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章程办法,同时构建党委政府与村民群众共同参与的监督管理机制,提升群防群治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在巡逻技巧培训方面,组织派出所教导员和民警,一方面为巡逻队员们深入解读《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培训活动近百场次,切实提高法律素养;另一方面,围绕如何选择巡逻路线、如何发现可疑人员和物品、如何与群众沟通交流等方面进行专题培训,切实提高队伍源头预防和治安巡防能力。在实际巡逻操作方面,组织派出所民警主动带队,深入各村街巷,现场示范巡逻要点,帮助队员迅速提升巡逻技能。创新实施“三定三包”责任制,即:定点位值守重点区域、定路线覆盖背街小巷、定时间确保交替接续;包隐患排查、包矛盾调解、包应急救助,与辖区派出所实时联动,实现快速反应。目前小留镇已组建“巡逻打更”队26支,成员共计390人,涵盖了辖区22个行政村,构建起“点线面”有机融合的立体防控网络。
多维治理场景的深度融合实践
“打更巡逻队”凭借“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成为矛盾化解的前沿力量,在日常巡逻中积极排查各类矛盾纠纷,协助派出所民警,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一方面化解矛盾纠纷,筑牢和谐根基。创新“院落调解法”,队员利用人熟地熟优势,在纠纷现场摆设“流动调解桌”,如2025年3月8日,郭楼村的“打更巡逻队”队员在巡逻时发现,村民徐某某和吴某某门口围了一群人,两人情绪激动,因噪音问题发生了激烈争执,队员们立即上前了解情况,将双方分开,安抚情绪的同时,迅速将情况报告至镇派出所,民警迅速到达现场进行调解,在各方努力下,矛盾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一起处于萌芽的邻里纠纷瞬间得到妥善解决。当前,小留镇通过“公安民警+巡逻队员”“法律条文+乡音土语”相结合的方式,已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0余起。另一方面消除治安隐患,巩固安全防护。创新实施“三巡三查”工作法,让“打更巡逻队”成为治安防控的“移动堡垒”。巡逻队每天不仅做到重点时段“亮灯巡”,而且实现对废弃厂房、偏僻路段等重点区域的“交叉巡”。自“打更巡逻队”成立以来,辖区各类安全事故较2024年同期接报量下降57%,群众安全感指数提升21.5%。
小留镇辖区学校多位于主干道附近,过去上下学高峰期,交通拥堵现象较为严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派出所了解这一情况后,迅速组织并带领巡逻队,常年如一日共同承担起护学岗的重任。每天上下学高峰期,派出所民辅警和巡逻队员们都会提前到达学校门口,积极疏导交通、维持秩序,引导车辆即停即走,助力学生安全过马路,有力确保了学校周边交通秩序井然。
双向激励机制激发治理活力
为确保“打更巡逻队”能够长期、稳定地发挥作用,充分调动队员们的积极性,小留积极融合小留镇“美德信用+”场景建设和“积分制”管理,构建了一套全面且细致的奖惩条例,为巡逻队员制定了长效激励机制。对于在巡逻工作中表现卓越的队员会依据具体贡献程度给予相应的美德加分奖励;反之,若有队员表现不佳,则依规进行美德减分,队员所得积分可在对应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或享受折扣优惠。这一激励机制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队员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形成了“人人争着干、事事抢着干”的良好氛围,通过“服务—积分—荣誉”的正向循环,实现“小投入、大产出”的治理效能。自“打更巡逻队”与美德信用积分结合以来,巡逻队共帮扶救助群众170余起。
小留镇打更巡逻新机制充分诠释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不在于另起炉灶,而在于激活传统治理基因。通过机制重构、人员赋能、思想浸润,“打更巡逻队”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从单一警务向多元共治,从传统管控向现代服务“三个”转变,为提升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社会治安治理效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