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学生向教育局举报饭菜有蛆被骂”登上微博热搜第一。随后,四川广元苍溪县教育局发布通报,认为值班人员范某某接听值班电话时,在规劝沟通过程中存在言语失范的情形。 现已对范某某给予停职检查,并进一步接受教育处理。

四川广元苍溪县一名学生因举报学校食堂饭菜出现蛆虫,反遭教育局工作人员辱骂,事件迅速引发舆论关注。当地教育局随后发布通报,承认值班人员范某某“言语失范”,并对其停职处理。然而,这一事件的核心问题远不止于“言语失范”,而是暴露了教育系统对待学生举报的傲慢态度,以及对学生权益的漠视。

教育局的通报用“言语失范”这一模糊表述,试图淡化事件的严重性。然而,根据媒体报道,涉事工作人员在电话中直接对学生说:“你这个年龄不读书干啥子,我代表你老爸老妈来骂你。”这种居高临下的训斥,已超出“沟通不当”的范畴,而是对学生人格的侮辱。

这种态度并非个例。此前,某地学生举报学校违规补课,教育局工作人员竟回应“别那么拽”。这些案例表明,部分教育管理者仍将学生视为“被管教对象”,而非享有合法权利的公民。

面对学生举报,值班人员脱口而出的“代表你爸妈来骂你”,暴露的是根深蒂固的家长式治理思维。这种思维定式下,学生被预设为需要管束的对象,而非具有独立人格的权利主体。

学生向教育局投诉,本应是一种正当的维权行为。然而,便学生反映的问题未被证实,教育局也应认真调查,而非在未核实前就否定其合理性。工作人员的第一反应不是记录问题,而是训斥学生,这无疑会打击学生的维权信心。

此次事件中,学生举报“饭菜有蛆”,虽最终未被认定,但教育局的回应也承认“未接到其他师生反映类似问题”,而非直接否认食堂可能存在隐患。这种表述本身已说明,学生的举报并非毫无价值,而应被视为对学校管理的警示。

舆论的愤怒点在于,教育局工作人员的第一反应不是“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如何压制质疑”。这种“护犊子”心态,护的不是学生,而是学校和自身的行政权威。

真正的教育管理,应做到:尊重学生的表达权,即便举报内容存疑,也应先倾听、再核实,而非直接否定;建立畅通的投诉机制,确保学生的声音能被有效传递,而非被官僚作风阻隔;强化监管责任:食堂安全、作息安排等问题,本应常态化监督,而非等到学生举报才被动应对。

教育部门的核心职责,是保障学生的权益,而非维护自身的“面子”。此次事件应成为教育系统自我审视的契机,推动管理方式从“压制”转向“服务”,真正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

一个健康的教育生态,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敢表达。如果学生的举报换来的是辱骂而非调查,那么所谓的“教育”便已背离其本质。此次事件不应仅以“言语失范”轻描淡写带过,而应促使全社会思考,我们该如何保护学生的权益?又该如何让教育管理者真正“听见”学生的声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