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国家人社部定调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上涨20元,最低标准从原来的123元,提高到了143元。
截止到今天,已经有多个地区发布了养老金上涨标准,上涨的幅度从10-60元不等,毕竟各地区经济存在差异。
一、基础养老金地区差异
高标准地区:上海(1490元)、北京(961元)、天津(322元)
中标准地区:广东、浙江等地(150-200元)
低标准地区:云南、安徽等地(103-120元)
基础养老金的差异化,主要取决于地区经济,在国家调控、省内调控和县市级调控下,养老金上涨也都是分开计算。
二、国家调控各地区平衡
1. 保基本与可持续的平衡
湖北某纺织厂退休职工每月养老金2800元,涨20元相当于提升0.7%;上海退休教授养老金8500元,涨45元仅提升0.5%。
这种"低者多补"的调整方式,既守住养老钱不贬值的底线,又避免加重财政负担。
2. 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平衡
深圳2022年养老金结余可支付 28个月;而辽宁养老金结余仅够支付 6.2个月。国家养老金统筹后,根本目的是维护各地区的养老金稳定。
3. 当下民生与长远发展的平衡
观察2018-2023年数据发现:东北三省年均涨幅2.8%,西南五省年均涨幅 5.2%。这种"慢补欠账"的策略,既缓解当前压力,又为东北振兴争取时间。
三、二次补涨看地区经济
1. 政策机制维度
国家养老金调整实行"年度单次调整"机制,每年更新一次版本。补涨到国家标准容易,但要缩小各地区差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地方财政吃紧
以黑龙江为例,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每补发1元/人/月,全省多支出1.2亿元/年。在现有财政框架下,补涨可能影响其他民生支出。
四、后续调整升级方向
1. 参数化调整机制
参考天气预报的"数值预报模型",山东已试点将GDP增速、物价指数、人口结构等12项参数纳入测算,未来涨幅将更科学。
2. 区域补偿计划
类似南水北调的"养老资金东水西调"工程,2025年前将建成跨省调剂快速通道,确保西藏的补贴能及时支援黑龙江。
3. 个人账户改革
北京正在测试"养老金第三支柱",像存钱罐般让个人储蓄增值部分补充基础养老金,某试点单位职工退休金因此提升17%。
结语:
国家调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既要保障当前发放,又要治推进全国统筹。但全国统筹既要体现公平,又要照顾地区经济差异。
养老金上涨,既有国家财政当主力,也有地方经济打助攻,所以调控后的标准高低,跟地区经济也是直接挂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