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和职业体能需求,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培训和校企合作,通过思政赋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之中,有效提升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其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在于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身心健康、职业体能等各个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促进职业院校学生提高职业体能的主渠道,必须加强改革与创新,以满足职业院校各专业学生的不同职业体能需求。然而,当前部分职业院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主要还是沿用普通院校的教学内容与体能教学方法,过多地注重运动技术动作的传授和一般体能训练,缺乏按照各专业学生职业体能需求的差异进行分类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因此,根据职业院校各专业对职业体能的需求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培训和校企合作,通过思政赋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之中,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还能让学生克服职业体能训练中的疲劳应激,有效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根据职业体能需求,注重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程

  职业院校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和职业体能需求,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优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并注重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可以在保持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引入新兴体育项目和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比如,通过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的组织策划,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和校园文化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克服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疲劳应激。

  职业院校教师在讲授体育与健康课程时,应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爱国主义、女排精神等融入到课程思政中;要注重弘扬和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如闽西苏区红色体育运动精神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时,还应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加强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做好“岗、课、赛、证”思政赋能化,学校、企业、相关协会三位一体举办发挥动手能力、实践性强的比赛,并把思政元素融入其中。

  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增强体育课程教学效果

  职业院校体育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体育赛事和体育文化的相关内容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还可根据不同职业体能需求,将不同专业学生分成以站姿类为主和坐姿类为主两大类,依据分类选择体能训练的项目和方法。比如,以站姿为主的职业体能训练,可采用深蹲、蛙跳、行进间单脚跳等项目进行训练,以加强下肢力量;以坐姿为主的职业体能训练,可通过两头起、仰卧过顶举、燕式平衡等项目,加强躯干、背部大肌肉群和核心力量训练,以提高不同专业学生对未来不同职业体能的适应力。

  强化师资培训及校企合作,拓展“体育+思政”平台

  职业院校应加强对体育教师的思政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意识。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帮助教师深入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和意义;通过邀请思政专家和优秀体育教师进行示范教学与经验分享等活动,引导教师将思政教育有效融入体能健康课程的教学之中。同时,建立健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将思政素养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激励体育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和教学水平。

  此外,职业院校还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拓展“体育+思政”平台。比如,与企业合作举办体育赛事和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了解企业文化及其职业体能要求,促进职业体能的分类教学形成规范;邀请企业专家到校开展讲座和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之中,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还能提高各专业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余龙系江西洪州职业学院教师,梁永慧系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9日 第06版

作者:余龙 梁永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