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最近要求中国让步,并没有得到想要的回应。外媒又换了一种方式,开始炒作“中企赴美建厂”,这又有什么目的呢?


特朗普政府发动关税战的底层逻辑,是试图通过极限施压重塑全球贸易规则,迫使中国在知识产权、市场准入等核心议题上让步。这种"以战促谈"的策略就是想“立威”。然而,中国并不买账。这时候如果美国放弃,意味着之前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更重要的是,特朗普也会觉得没有面子,也会让其他国家看“笑话”,跟美国作对,好像没什么事。

正是在这种胶着状态下,"中企赴美建厂"的传闻,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

表面上看,这是企业基于市场规律的正常商业决策,但置于当前地缘政治语境下,其释放的信号远超经济范畴。外媒对此的集中报道,实质上构成了对华舆论战的新战场——通过塑造"中国妥协"的叙事,既安抚美国国内焦虑情绪,又向国际社会传递"美国仍具吸引力"的心理暗示。


对于任何跨国投资决策,成本收益分析都是核心考量。但将中企赴美建厂置于当前中美博弈框架下审视,也将面临非常大挑战,也发布自己的看法:

第一重困境:产业生态的断层风险。 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已是不争事实,从底特律的汽车城衰落到铁锈地带的产业凋敝,暴露的是美国产业链的深层断裂。中国企业若要在美建厂,不仅要面对劳动力成本高企、工会文化冲突等显性问题,更要应对配套产业链缺失的隐性障碍。这种产业生态的断层,意味着企业可能需要承担超额的供应链管理成本。

第二重困境:政策风险的期限错配。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本质上是一种短期政治工具,其政策延续性高度依赖总统个人意志。对于动辄需要5-10年回收期的制造业投资而言,将宝押在4年一任的总统政策上,无异于在流沙上建造商业大厦。这种政策风险与投资周期的错配,使得任何理性投资者都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第三重困境:成本优势的此消彼长。 尽管中国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但工程师红利释放、供应链网络效应、基础设施完备性等要素构成的综合成本优势,仍远非美国可比。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本土高昂的环保合规成本、法律诉讼风险,以及可能面临的政策歧视,都在侵蚀着所谓的"市场准入收益"。

第四重困境:地缘风险的实质性威胁。 华为、字节跳动等中企的前车之鉴表明,在美国投资建厂可能面临技术窃取、市场封锁、资产冻结等多重风险。这种"开门揖盗"式的商业布局,不仅可能丧失战略主动权,更可能成为对手进一步施压的筹码。


外媒对"中企赴美建厂"的炒作,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认知战。美国通过渲染中企投资美国,试图营造中国在关税战中先行退让的舆论氛围。这种叙事不仅有助于提振美国民众对政府的信心,更可能在国际社会形成"美国仍具吸引力"的错觉,从而削弱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谈判筹码。

特朗普政府深知,关税战持续升级将引发美股震荡、美元波动等连锁反应。中企投资消息的释放,恰似一剂强心针,试图向华尔街传递"中美经济联系难以割裂"的信号,防止资本外流引发系统性风险。通过暗示中企正在暗中调整布局,诱导其他经济体加速对美妥协。这种策略旨在打破当前多边对抗的平衡,迫使各国在"是否对美让步"的问题上产生分化,从而削弱反制美国的统一战线。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中美关税战已超越单纯的经济摩擦,演变为关乎全球治理秩序重构的战略博弈。在这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中,任何试图通过单方面让步换取和平的幻想都终将破灭。对于中国而言,保持战略定力、深化改革开放、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体系,才是穿越关税战迷雾的终极密钥。而那些在舆论漩涡中起舞的"建厂传闻",终将证明不过是地缘政治博弈中的泡沫幻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