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今年以来,随着特朗普政府不断削减美国高校及研究机构经费,越来越多美国科研人员将目光投向海外,欧洲各国政府及研究机构掀起被美国“政治新闻网”欧洲版形容的“知识淘金热”,争先恐后地增加自身对美国顶尖科研人才的吸引力。比如,根据欧盟现行政策,移居欧洲的美国研究人员最高可获得450万欧元的资助。美国目前的人才流失情况如何?哪类研究人员最受欧洲国家欢迎?欧洲各国能否把握住这波“淘金热”的机会呢?针对上述问题,《环球时报》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发现欧洲各国对美国研究人员的吸引侧重点各有不同,砸重金“抢人”的模式也面临一些争议和质疑。

所谓的“美国梦”已不复存在

“我有一个朋友不得不开启线上众筹来维持她在美国实验室的运转。”目前正在立陶宛维尔纽斯大学工作的美国生物化学博士斯蒂芬·琼斯告诉《滚石》杂志,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他在得克萨斯大学完成了博士后工作,尽管当时特朗普没有赢得选举,但在新冠疫情暴发期间,反科学情绪在美国社会蔓延,对比之下,欧洲更有吸引力,因此他和妻子选择离开。

时至今日,琼斯很庆幸自己的选择,他说他的研究资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稳定,他不需要把学生或研究人员赶出团队。今年1月以来,琼斯给不少想要离开美国前往欧洲的科学家提供了建议,他的研究团队也接纳了一位最近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美国研究员。与此同时,一些欧洲科学家告诉琼斯,他们不再考虑搬去美国。

加州理工学院的微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说,情况正在变得“越来越严峻”,她手下有来自欧洲、南美洲以及亚洲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他们中有人想休假回家,“但他们被告知,如果离开,他们无法重新进入美国”。

截至4月9日,包括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地质调查局以及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在内的机构被迫解雇了1200名员工,相关实验室的拨款基本上被切断。一些联邦机构还被要求从其网站上删除被认为不可接受的“觉醒文化”相关内容,如多样性、性别和气候科学。

随着美国政府对知名高校“开战”,越来越多的美国研究人员开始寻找海外机会。根据英国《自然》杂志旗下的全球科研人才职业信息平台“自然职场”最新统计数据,2025年1月至3月,美国科学家提交的海外工作申请比2024年同期多32%,而搜寻海外工作的美国用户数量增长了35%。尤其是3月,该平台上的海外工作岗位点击率比去年同期增长68%。3月,美国多项研究被迫中断:超过200项用于艾滋病相关研究的联邦拨款被突然终止;哥伦比亚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4亿美元和1.75亿美元的联邦经费被先后冻结……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全球人才解决方案团队负责人詹姆斯·理查兹表示,美国本土的工作点击率和申请大幅下降,有意向离开的人却随之增多,“这是前所未有的”。

美国罗伯特莫里斯大学副教授安东尼·莫雷蒂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国公民常常被告知,作为“自由之地”,全球数百万人,包括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想要来美国生活和工作。他表示,这个说法现在听起来已经空洞无力了,过去几十年里,美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创新引擎,如今这个引擎却面临短路的风险,目前的问题在于,现任美国政府里并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流失国内尖端人才所带来的后果。

西班牙地缘政治分析师特里略-菲格罗亚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对美国而言,更深层次的担忧可能并不仅仅是技术衰落,而是国家认同与科学界之间出现了裂痕,研究人员就像如今的许多移民一样,可能会逐渐认为所谓的“美国梦”已不复存在。

欧洲要扭转“过去的人才外流”

“如今,德国和欧洲有机会‘扭转过去的人才外流’,这不仅将加强我们自己的创新和研究能力,还能缓解全球知识进步的损失。”近期,8位德国顶尖科学家共同在《明镜》周刊发表专栏文章,呼吁德政府和研究部门有针对性地招募受美现政府政策影响的美国研究人员。他们提议实施一个名为“迈特纳-爱因斯坦计划”,希望在德国研究基金会的支持下设立多达100个教授职位,吸收来自美国的顶尖研究人员。

德媒称,上述项目名称是为了纪念莉泽·迈特纳和爱因斯坦。20世纪30年代,面对纳粹政府上台,迈特纳和爱因斯坦从德国逃往国外,随后在美国等地继续科学研究。

“美国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人才库。”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主席帕特里克·克拉玛对《明镜》周刊表示,该机构近期收到来自美国的申请人数增加了一倍,有些甚至增加了两倍,这使得他们能够专门招募“顶尖研究人员”。

多位在不同机构工作的德国科研人员告诉《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德国研究机构和建有实验室的大型企业都在制定对策,若来自美国的研究人员数量增加,他们打算在短期或中期内创造更多职位,而且不少德国基金会和私人已承诺为此捐赠。

不光是德国,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期也向美国研究人员抛出“橄榄枝”。日前,他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呼吁:“在法国,科研是重中之重,创新是一种文化,科学是一片无垠的天地,选择法国,选择欧洲!”

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日前对法新社表示,在3月“科学安全之地”项目申请为美国科学家打开大门后,已经收到了298份申请,其中242份被认为符合条件,其中约20个职位“正在研究中”,预计首批从美国离开的研究人员将在6月初抵法。艾克斯-马赛大学校长埃里克·贝尓顿表示,他们收到的申请中,不仅有来自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和斯坦福大学等顶尖大学的研究人员,还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以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等政府机构的研究人员。

比利时、瑞典、荷兰、挪威、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政府和高校也推出了类似的计划。但针对美国的外流人才,欧洲不同国家在研究领域上有着不同的吸纳倾向。“迈特纳—爱因斯坦计划”建议把重点放在德国特别需要创新的未来战略领域,如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气候和健康相关研究领域以及STEM学科的其他领域。西班牙将引进人才的研究领域聚焦在阿尔茨海默病、癌症、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数字化转型、清洁能源、公共管理和危机应对上。而法国政府推出的“选择法国科学”的平台,希望吸引健康、气候变化、数字技术和太空相关领域工作的研究人员。

在特里略-菲格罗亚看来,美国本土人才外流削弱了美国对全球研究的主导地位,欧洲可以将这种人才流向引导至国家战略目标,并凭借其制度基础设施、跨国网络以及作为提供福利保障和高质量生活空间的吸引力,吸收这一“转变”。他直言:“不得不承认,随着科学合作逐渐远离美国,多边领导地位可能会转向欧盟和亚洲。”

潜在优势可能会变成人才浪费

美国“政治新闻网”欧洲版近日报道称,欧洲对外发出的“欢迎美国人才”信息响亮而明确。然而,路透社称,想把美国人才吸引到欧洲,不能仅凭释放善意,关键还得“砸钱”。

路透社称,长期以来,欧洲在高等教育投资上远远落后于美国。欧盟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欧盟企业、政府、大学和私人非营利组织的研发总支出约为3810亿欧元。而据美国国家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的数据,同年美国研究和实验开发总金额估计达9400亿美元。在高校捐赠基金方面差距也很明显:美国最富有的哈佛大学捐赠基金价值532亿美元,而英国最富有的牛津大学捐赠基金仅为83亿英镑。

德国柏林人工智能(AI)领域的经济学者格普费特对《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坦言,要想吸引顶尖的美国人才,相应地要提供能与美国“抗衡”的条件,包括可观的薪水,但目前来看,德国AI专家的薪水只有美国专家的一半左右。

为此,欧洲多国及欧盟层面纷纷出台相关资金补助措施。在欧洲国家层面,4月下旬,挪威研究委员会启动了一项840万欧元的招募基金,德国据称将动用其5000亿欧元的基础设施和气候一揽子计划资金的一部分来吸引美国科学家。西班牙政府则计划利用2023年启动的“Atrae(吸引)计划”,提升其对于国际科研人员的吸引力。根据西班牙科学、创新与大学部的公开信息,Atrae计划的资金逐年增加:第一期资金为2500万欧元,第二期为3000万欧元,第三期较前一轮增长50%,达到4500万欧元。

法国政府近期将公布为“选择法国科学”平台设立的预算。法国高等教育部称,这是一笔“额外拨款”,这是专门针对美国科研人员的“引才窗口”。法国高等教育和科研部表示,接待外国科学家的项目也将由各科研机构自行出资,“如有需要,还可由地方政府和私营部门共同资助”,而政府将通过“法国2030”计划提供最高可达项目总额50%的追加资助。以艾克斯-马赛大学为例,该高校计划在3年内为约15位美国研究人员提供总额高达1500万欧元的资金补助。

在欧盟层面,欧盟委员会加大了对欧洲研究委员会(ERC)的财政支持,并考虑将科研自由纳入欧盟法律。此外,欧盟委员会正在制定一项针对顶尖人才的特殊签证,预计年底将推出。

欧盟委员会创业、研究和创新专员扎哈里埃娃表示,目前ERC为每位移居欧盟的研究人员额外提供100万欧元的资助,欧盟今年将把这一资助增加到200万欧元。对于上述资助,ERC主席玛丽亚·莱普廷表示,向移居欧盟的研究人员提供额外资助,有助于支付研究项目所需的“异常成本”,如“将实验室或研究团队搬往欧洲或添置昂贵设备”。她强调,这些资助并非“免费赠品”,而是基于研究成果。

然而,如此大规模的重金引才计划在欧洲科研界引发争议。有法媒称,科研界对本国政府砸钱抢美国人才提出质疑。巴黎城市大学社会心理学副教授特奥·贝松不无讽刺地说:“我们平时连正常运转的资金都不够,有时甚至连买一台电脑的钱都没有,而现在突然间就找到了资金。”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法兰西公学院名誉教授塞尔日·阿罗什也警告说:“法国对科研的支持本就不足,如果这笔预算是从现有经费中挤出来的,只会加剧紧张情绪。”

欧洲大学协会在4月发布的研究资金趋势分析中警告称,欧洲高校目前对研究资金的投入“上升”趋势与整个欧盟经济增长停滞形成鲜明对比,去年欧盟的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了约1%,而全球平均水平为3.2%。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欧洲—地中海经济学家协会”也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如果没有可预测的资金流、有竞争力的薪酬和机构支持,欧洲的潜在优势有可能会转化为灰心丧气和人才浪费。”

【环球时报驻法国特派记者 尚凯元 环球时报驻德国、西班牙特约记者 青木 徐永晟 环球时报记者 李迅典 青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