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江苏博主发帖称,报社发不出稿费了!
我昨天才得知,本埠的《金陵晚报》登出启事,从5月起,副刊上发表的作品不再支付稿费了。简单地说,这应该是报社经济困窘,发不出稿费了。
我也曾是向报社投稿换点碎银子的人之一。当年别的晚报稿费标准一般是千字30元,但扬子晚报的特别高,千字100元。那时候的几十元还算是一笔小钱,到街上盐水鸭店买半只鸭子,也只要十几元,一篇千字文的稿费,至少可以买到整只盐水鸭。
现在,晚报和都市报关闭了不少,仍然存活的也是苦苦支撑着,估计也支撑不了多久了。全民读报的时代,早就过去了。真没办法。
- 这究竟是咋回事?
据媒体报道,4月25日,南京《金陵晚报》第13版“雨花石”刊发一则《敬告读者》称,“2025年5月起,《金陵晚报》‘雨花石版’将改为免费展示平台,所有刊登的稿件均为免费刊登,不收取费用,不发放稿费。”
《金陵晚报》创刊于1993年1月1日,时名为金陵时报,1994年1月1日起改名为金陵晚报,是南京都市圈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综合型都市类报纸。
对此,诸多网友感慨万千。有网友表示,同一个时代,我算是练笔,给太原晚报一篇800字的稿子,不找关系,五投三发的水平。给24块钱,够我一个月的烟钱。报社的起落,源自广告收入的影响。当年广告收入轻松上亿,如今记者都快用劳务派遣人员了。第二个原因则是手机,打败了电视台和报社,连各种杂志期刊都难以为继。我们见证了这40年的社会聚变。科技的发展,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有网友唏嘘,回想到二十年前南京报业的辉煌,杨子匹马领先力压羊城、新民,全国第一。金陵、现代快报、江苏晨报三家争雄。说淘汰就淘汰了,让人不胜感慨。
有网友直言,报纸早就应该适应社会发展潮流,退出市场了,记得13.14年我刚负责单位的行政,就有职能部门来压任务订报纸,金陵晚报10份,扬子晚报10份,只能多,不能少,我说我们都不看报纸的,领导说不行,必须要看,要积极学习文件才能更好的工作。现在都2025年了,报纸更没人看了,该淘汰的淘汰。这有啥好犹豫的。
有网友评论,能存在已经不错了。阔版的时候是因为广告支撑。媒体产业化,把媒体放开了,广告效应把媒体养肥了,央视频道扩频十几个频道,一张城市广电报一期一本,几十个版。然后私家车又带火广播。2000年电视台和有线台采编部分政策性要求合并,2010年6月30日前,河北十一市电视台与广播电台合并,2022年,广电台与报社合并。
- 不可否认,报纸曾经作为最重要的纸媒在大众普及,是人们了解社会新闻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街头巷尾,总能看到各式各样的报刊亭,售卖各家报社出版的报纸,早起的人还能遇到骑着单车,穿梭在街道之间为报刊亭送报的人。
随着科技的发进步社会的发展,媒体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报纸已经成为古董级别的媒体传播手段,鲜有人问津了,
在智能媒体极速发展的时候,传统纸媒遭受的是降维打击,甚至没有了过程,仿佛就那么一瞬间,纸媒不香了,甚至很多年轻人觉得报纸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
2025年新年伊始,6家报刊休刊停刊,不再发行纸质版。六家报刊包括:梧州日报社旗下《西江都市报》、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旗下《每日新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云南经济日报》、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旗下《呼和浩特晚报》、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旗下《湖州晚报》、上海报业集团旗下《文学报》。
尽管如此,报纸依旧有独特的优势,比如,那些本身不会上网也不愿意上网的老年人。他们依旧是通过报纸,来感知这个世界。而且,报纸同纸质类书籍一样,更容易让人安静。
因此,纸媒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当然,改革路也是必要的。报纸作为传统纸媒的重要代表,衰而不亡。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丰富的物质文明,同样也需要精神食粮的滋养。
总之,不管科技如何进步,社会如何发展,人们仍需坚守初心,留住最珍贵的东西,那些坚持读报的人,在意的不仅是自己的情怀,更是对文化传承的坚守。报纸不仅是媒介更是文化的载体。
不得不说,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每个人都需要这样或那样的一份报纸,在我们慢下脚步,给自己一个深度思考的机会。西方也有句谚语,奔跑太久也要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