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之后,它的触角开始向世界各地蔓延,南亚大陆成为了英国掠夺原材料的重要地区。

英属印度,便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世界范围内的殖民统治以英属印度最为出名,这场殖民活动不仅持续的时间不仅长,并且还是殖民活动当中最系统、最完整的殖民统治。

350年的殖民统治,印度丢失的不仅仅是国土,就连国格也一并失去。它的国名“印度”都是英国主人赋予的,可印度却浑然不知,还洋洋自得标榜自己是大国。

南亚大陆这块土地自古以来就存在,但印度却不是一个自古就存在的国家,哪怕16世纪的莫卧儿帝国也没有把南亚大陆统一。

在印度的历史上,他们更喜欢称自己为婆罗多,这个名字源于印度厉害摩诃婆罗多。

1600年,刚刚成立的东印度公司第1次开始了探索婆罗多的旅途。英国人带着满满的“善意”,希望与婆罗多加强经济上的往来,以获得工业革命所需的原料。

说白了,英国人的到来只是为了掠夺婆罗多的经济。

在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英国与婆罗多的交流停留在贸易层面,通过贸易英国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支持,从而为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打开了局面。

英国认识到了南亚大陆对它的重要性,莫卧儿帝国在18世纪逐渐走向了没落,各地土邦也不再服从帝国的调遣,开始萌生了自治的念头。



此时的英国殖民者瞄准机会开始谋求政治上的操控。1757年开始,英国先驱者与莫卧儿帝国的各大土邦达成了协议。

土邦出让权力与关税换来英国人的支持,英国人拿走的不仅仅是关税权,就连土邦的外交与军事权力也掌握在英国人的手中。

这一过程自然伴随着战争,先进的工业国对落后的半农业国拥有绝对的碾压姿态。

东印度公司的克莱姆凭借着手中3000名英国军队和土邦的雇佣军,就敢与南亚大陆上较大的孟加拉土邦展开对决。

摧枯拉朽的击溃了5万土邦联军,从而在南亚大陆上站稳了脚跟。



殖民统治自然会带来尖锐的民族矛盾,印度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但反抗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

1857年,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矛盾达到了顶峰。英国女王顺势而为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直接将南亚大陆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英属印度正式诞生,印度这个名字也在国际社会上流传开来。

此时的英属印度面积高达430万平方公里,比现如今的印度还要大,它包括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以及克什米尔地区。

稍晚的一些时候,缅甸也曾加入到英属印度的体系当中。



外界称印度,但在他们国内要求恢复婆罗多这个称呼的人不在少数,有的时候这两个名字还经常混用。

当殖民活动施加到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民族身上的时候,必定会引起激烈的反抗。

清朝曾经如此,巴西、阿根廷也曾反抗过,美国人也对英国的殖民说不。可唯独印度在殖民历史当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因为印度实在太听话了。

从1600年开始的经济殖民,印度的制造业、手工业就因英国人的摧残而荡然无存,他们只能依靠棉花、水稻种植等基础劳作换取生存的条件。



在英国将棉花运回兰开基地之后,加工制作而成的成品又会返销到印度,继续剥夺他们的财富。

教育上,英国人做的更绝。在印度推行精英教育,把英语视作精英阶层的唯一语言,极力打击印地语、乌尔都语。

政治上更是操纵印度,利用宗教关系分裂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并极力促成两者之间的矛盾。

印度本来就有种姓制度,再加上英国人搅浑水,使得高高在上的贵族们更加瞧不起低三下四的平民,从而达到了分化治理的目标。

只要牢牢掌握贵族阶层,那么,英国就可以掌握整个印度的命脉。



如果不是二次大战的发生,恐怕印度的命运将一直持续下去。战争使得英国的综合实力出现了衰弱,他们对印度的掌控开始松动,从而使得印度有了独立的机会。

英国不会放任印度做大做强,必须阉割他的实力,蒙巴顿方案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在英国操纵下,一场宗教仇杀有100万印度人死亡,1400万人流离失所。

这样的举措不仅达到了英国弱化印度的目标,更是使得印度的国力出现了衰退,同时也为日后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这些黑历史在印度人的眼中不足为奇,350多年的毒化教育已经使得印度人从灵魂深处认可英国人的宗主地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