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晚,中日友好医院通报称,该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肖某违反生活纪律和医德医风问题的举报材料基本属实,决定对肖某予以开除党籍处分,并解除聘用关系。此前,肖某的妻子在举报信中称,肖某在手术过程中与护士发生争执,并丢下已经麻醉的病人不顾,离开手术室长达40分钟。这一细节不仅让公众惊讶,也让不少医疗行业的从业者感到担忧。
肖某受到严厉处分,本可为这起医德不端事件画上一个句号。然而,肖某随后的一番回应,却令人更加迷惑不解。据经济观察报报道,肖某表示:“我和某护士长、某规培住院医师是存在私生活的问题,但是网络上指控我跟其他的人发生了关系,我是一概否认的,这没有任何实据,给其他女士造成了很多困扰,我非常抱歉。”
他还表示:“我确实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我并不认为我对医疗(安全)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
肖某承认自己存在私生活问题,但回避其医德问题,仿佛自己受了冤枉。但是,医生离开麻醉病人长达40分钟,能用“没有影响医疗安全”搪塞吗?正如不少医疗专家分析的,麻醉以后医生离开手术台,违背操作规范,会给病人带来极大威胁。患者最终顺利康复只是侥幸,而不能说明其做法能被允许。
公是公,私是私。一些情况下,公德与私德确实不可一概而论。然而,对医疗、教育等特殊行业的从业者来说,私德与公德有着更加紧密的关联,某些看似只是违反私德的行径,有必要得到更加严格的审视。
教师与所指导的学生,医生与所指导的规培生,如果彼此之间发生不正当关系,受伤害的不仅是他们自己和各自的家人,也会妨碍教育公平、医疗安全。这不仅严重违背师德、医德,也会给卷入其中者带来直接的伤害。
据肖某妻子举报,肖某与某护士在手术室中发生争执,就掺杂了他个人的情感因素。如果不是因为他对同在现场的某规培住院医师有所偏袒,他很可能不会与该护士产生激烈冲突,更不至于“感到头晕、手抖得厉害”。
在肖某的视角里,他中途离开手术室,避免进一步冲突,仿佛是为了病人的安全着想。如此逻辑,可谓颠倒因果。这番冲突之所以发生,本来就是肖某的个人原因所致。在这种情况下,肖某以“避免冲突”为由,做出极不负责的离场行为,难道还有功吗?
就算医生和同事存在私人恩怨,在共同进行医疗活动时,双方也应当通力合作,确保医疗过程不因个人情绪、利益纠纷出现偏差。退一万步说,即便双方有什么不可化解的矛盾,也不能把问题暴露在千钧一发的手术台上,在手术室里吵架、冲突。
这起事件,也给更多公共服务领域的从业者发出警示:莫把私德当小事,私德问题在很多情况下会转化为公德问题。出于一己之私,将不正当的私生活关系浪漫化,因个人情绪影响工作规范,损害的不仅是他人权益,也是整个行业的声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