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外三十里,青城山的石阶蜿蜒入云,漫山芙蓉正开得如火如荼。
花蕊夫人跪在青石板上,指尖抚过石阶上的苔痕,胭脂色的花瓣随风飘落,恍惚间又回到了那年春日——孟昶手持《诗经》立在牡丹花丛中,衣袂被蜀地的风轻轻扬起,眼中是藏不住的惊艳:"这蜀中牡丹,当配蜀中洛神。"
她垂眸浅笑,以为从此便是一生一世一双人,却不知这如花美眷,终是错付了似水流年。
后蜀皇宫的岁月,是一场盛大的繁花宴。孟昶对她的宠爱,是每日晨起时的簪花理鬓,是宴席上独属她的 "红姜羊头卷配酒"。
鲜嫩的羊头肉裹着红姜的辛香,在瓷盘中堆叠成精巧的花形,配上蜀地的醇香美酒,让满朝文武皆赞不绝口。若放在现代,这道融合了味觉与美学的佳肴,怕是要让无数食客为之倾倒。
她的才情,更是如蜀地的锦缎般绚烂多彩。百首《宫词》,写尽了皇宫里的晨昏四季。
春日里,皇上醉心于花园美景,忘了上朝,她便在雕栏旁静立,看雨丝打落花瓣,听笙簧声在殿外响起,提笔写下:
雨洒瑶阶花尽开,
君王应是看花来。
静凭雕槛浑忘倦,
忽听笙簧殿外回。
字里行间,满是小女儿的柔情与对生活的热爱,那时的她,以为这样的日子会永远延续下去。
然而,盛世的繁华下,早已暗流涌动。中原的赵匡胤,如同一只蛰伏的雄鹰,正磨利爪牙。
花蕊夫人敏锐地察觉到了危险,多少次,她在烛影摇红中劝说孟昶:"陛下,赵匡胤势力渐大,蜀道虽险,却难挡千军万马,我们应练兵备战,不可懈怠。"
可孟昶总是笑着握住她的手:"爱妃多虑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赵匡胤哪能轻易打进来?" 说罢,又带着群臣在酒宴上醉生梦死。
公元964年,宋军南下的马蹄声,踏碎了蜀地的温柔梦。本以为凭借天险可坚守的后蜀,在宋军的铁蹄下不堪一击。
六十六天,不过是花开一季的时间,便举城投降,创造了亡国的 "神速" 纪录。
当花蕊夫人被迫踏上北上的马车,回望成都的方向,泪水模糊了视线。
车窗外,春日依旧,杜鹃的啼鸣声却似泣血,她脱口而出,留下这首《采桑子》: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
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
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口滴出的血,浸透了离乡的悲痛与对故国的眷恋。
抵达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初见这位闻名天下的才女,便被她的绝代风华所倾倒。
素衣素颜,却难掩骨子里的风流婉转。在一次酒宴上,他命花蕊夫人当场作诗,想一睹其文采。
花蕊夫人抬眼,看着殿中峨冠博带的男子们,脑海中浮现出后蜀皇宫前那面竖起的降旗,心中的愤慨如潮水般涌来,不禁吟道:
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
更无一个是男儿!
短短四句,28个字,如同一把锋利的剑,划破了所有男人的虚伪面具,让赵匡胤也不禁面色微赧。
孟昶的 "暴毙",让花蕊夫人的处境更加微妙。赵匡胤的关注,赵光义的觊觎,在宫廷的权谋漩涡中,她如同一朵无根的浮萍,身不由己。
野史记载,那夜的 "烛影斧声",伴随着赵光义的慌乱和宫女的惊呼声,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继位。
而花蕊夫人,这个被三个皇帝争夺的奇女子,最终香消玉殒,留给世人的,只有种种猜测和叹息。
有人说她死于宫斗,有人说她被一箭射死,但无论结局如何,她的才情与勇气,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这首28字的《述国亡诗》,至今读来仍令人震撼。在那个男权至上的时代,亡国之罪总被归咎于女子,而她却用一首诗,就撕碎了 "红颜祸水" 的谎言,让那些屈膝投降的男儿无地自容!
青城山的风,依旧带着芙蓉的香气,吹过千年的时光。花蕊夫人的故事,不应只是一段红颜薄命的悲剧,更应是一曲女性觉醒的赞歌。
她是乱世中的清醒者,用才情书写人生,用勇气对抗命运,在历史的阴霾中,点亮了一道璀璨的光芒。
那些关于她的传说,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都在诉说着一个事实:女子从不是祸水,真正该被指责的,是那些无能的统治者与懦弱的男儿!
如今,当我们翻开历史的篇章,读到花蕊夫人的故事,除了为她的命运叹息,更应记住她的才情与智慧,记住她对时代的控诉。
她是蜀宫的芙蓉,是历史的绝响,更是女性力量的象征,在千年后的今天,依然绽放着独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