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极冰盖不断的融化,北极航线日益畅通:美国和俄罗斯都看到了其中的价值,它们开始对北极区域进行紧张的竞争:美国对格陵兰岛提出吞并要求,并且加速建造破冰船的庞大计划,其他北约和北极国家也陆续开展对北极的驻军和开发:就连破落户英国也提出要向北极驻军—西方国家的排他性、掠夺性政策让第三世界国家受到严重威胁;
目前,中国海运使用北极航线的频率越来越高,中国也是北极地区的既得利益国家,绝不能让北极地区落入西方世界的控制:否则,中国经济利益会受到重大伤害!因此,为了保卫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本国利益,中国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主张科研与航行自由,规避军事化指控;此外,中国通过军事和技术存在参与北极理事会等机制,防止“北极北约化”趋势;
中国可同步培训、建立适当的军事力量、建设可靠的北极区域武器链,考量以保护北极航线为主的北极军事部署;
北极航道(东北航道)相较于传统苏伊士运河航线可缩短约30%的航程,大幅降低运输成本和时间。随着冰川消融,预计2050年北极航道将实现全年通航,成为全球贸易新动脉。不过,北极航道沿线面临冰山威胁、极端气候、海盗活动及潜在军事冲突风险,需全天候监控与护航能力。
北极地区蕴藏全球13%未探明石油、30%天然气及稀有矿产,各国已加速资源勘探布局—中国作为“近北极国家”,可以通过科研、基建和军事存在维护《斯匹次卑尔根条约》等框架下的合法权益;
北极区域地形复杂、气候恶劣、人类生存率低,因此需要大量的智能武器投入日常巡航和作战,它们的能源、通信、定位等系统需要适应北极极寒区域……
因此,中国可以利用钛合金产业的大爆发和先进冶炼技术、储量用于适合北极区域的武器:钛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可以应对-50℃以下低温脆化问题;至于武器能源问题,传统锂电池在低温下效能骤降,中国急需开发固态电池或燃料电池配合主动加热技术;还有一点,极地电离层扰动影响卫星导航/通信等功能,中继通信模块必须强化抗干扰;
中国科研团队研发了锂电池的自适应热管理系统、低温阻抗优化设计等技术,这些技术让电池在零下40℃至50℃的变态温差里正常使用—无人机群在漠河试验场零下36℃条件下正常飞行—如果在冬奥会期间应用,可以为中国无人机在北极地区积累经验;
智能武器系统的自主规划和算法技术也需要加强研发:毕竟北极区域不同于其他地理环境。所以,中国智能武器需要在冰川动态路径规划、冰山识别避障需依赖高精度激光雷达与深度学习算法;同时,无人集群协同需突破低带宽环境下的分布式决策技术。
北极区域地幅广大,需要投入战略无人机高空长航时侦察型(HALE-UAV),它们升限至少在18,000米,续航40小时以上,搭载合成孔径雷达(SAR)与红外/多光谱传感器,可穿透云层监测冰层厚度与舰船活动;电磁战吊舱和制导武器也需要考虑到北极的气候和库存条件;
战术打击型以垂直起降战术型(VTOL-UAV)为主力:它们可以迅速部署到破冰船、崎岖和陌生地域执行任务。同时兼负反潜和反舰任务;
中国“虎鲸”无人艇入役以后,中国有人/无人测试艇可以尝试进行极度地无人母舰的开发;他必须采用破冰船体结构(PC3级),模块化任务舱可搭载无人机、水下机器人。可以搭载极地使用的76mm隐身舰炮、反舰导弹垂直发射单元、激光反无人机系统;此外,发展北极型高速智能突击艇,他可以采用气垫船构型,安装更多的多阵面AESA和武器模块;
中国船舶广船国际“极地”号同时搭载无人机、无人船、水下自主机器人等先进设备,依托我国自主卫星网络系统,具备空、天、海、冰、潜综合一体化的科考能力………
北极地区地广人稀,非常适合无人机/艇战术狼群化:藉此控制更多的地域,发展可靠定向能武器群。研发温压弹头用于冰川爆破开道,制导火箭弹配备低温润滑剂保障发射可靠性;
中国自主研发的"雪龙-2"号极地破冰船搭载量子雷达,可在零下50℃穿透冰层探测百米深度潜艇活动;极地作战服可采用石墨烯智能温控系统,提高单兵自持力极限;"北斗-北极"增强系统抗电离层干扰精度达厘米级,为极区导弹制导建立坐标;
鉴于俄罗斯拥有的丰富的北极地区武器使用和测试经验和条件,中国可以考虑与俄罗斯合作测试“北极联合护航编队”,共享冰情数据—不过,更多的极地武器测试应该放在中国黑龙江漠河:那儿的气候更加适合建立极寒环境试验场,符合0-60℃极端测试条件;
北极地区的军事化势在必行,因此,中国还要考虑研发单兵外骨骼、单兵武器/防护/通信/定位、极地装甲车族/坦克及其配套系统—总体而言,北极资源丰富、航线未来前景广阔,中国需要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