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一中教师团队于4月24日至25日赴四川省新津中学参加第二十四届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学术研讨活动。本次活动以"核心素养导向的育人体系建构与课堂变革"为主题,通过集中研讨、校长论坛、学科论坛及教科研论坛等多元形式,深度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的学校教育理念重塑、教学方法革新与评价体系升级,为参会校长及教师呈现了一场前沿教育思想与创新实践的学术盛宴。
在人工智能技术驱动教育变革的新时代背景下,活动重点探讨了三大维度:通过构建"情境-问题"导向的新型课堂模式推动教学范式转型,依托数据驱动的精准评价体系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发展,以及借助智能技术赋能教师专业成长路径创新。多维度的深度研讨有效助力教师队伍专业素养提升与学校高质量发展。
在开幕式环节,四川省新津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叶丰平率先发表热情洋溢的欢迎辞,正式开启学术交流帷幕。新津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陶媛立足区域教育发展战略,从"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育人生态"维度发表高屋建瓴的讲话;新津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明结合新时代教育强区建设目标,系统阐释了教育现代化发展愿景。四川省教科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廖德斌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深入解读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的时代命题,明确提出"理论建构-实践探索-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的学研融合创新路径。
在专题报告环节,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课程与教学论博士陈勇立足其主持的国家级课题研究成果,以《人工智能教育贯通式培养的校本化实践探索》为题作主旨报告。作为人工智能教育领域专家,陈教授创造性提出"教育智能体"概念框架,强调"人工智能+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构建人机协同的认知模型,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的元能力。他系统阐释了智能教育落地的"三级推进策略":基于资源共享的智能工具应用层、聚焦个性服务的智能体创建层、瞄准能力进阶的智能素养培育层,并现场演示了AI教学系统动态调适学习路径的实证案例。这些前沿理论为我校教师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温度的行动指南。
集中学习结束后,语文、美术论坛聚焦真实问题驱动下的主题式学习实践,观摩多名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我们认识到应以问题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语文论坛中,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何立新教授以示范课堂为例,提出以问题驱动的情景化课堂,强调任务必须从文本出发,问题必须根据学情而来。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段增勇教授以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变革展开了学术交流,强调课堂以问题导向为支撑,并从多个维度指明了教师构建品质课堂的途径与方法。
在学科论坛环节,语文与美术学科聚焦"真实问题驱动下的主题式学习"展开深度研讨。通过观摩多节示范课,与会教师达成共识:以真实问题为切入点构建主题式学习模式,能有效激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语文分论坛中,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何立新教授结合具体课例,系统阐释问题驱动式情境课堂的实施策略,强调任务设计需立足文本,问题生成应契合学情,构建起"文本分析-问题设计-认知建构"的良性循环机制。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段增勇教授则从核心素养培育视角,提出课堂变革的实践路径框架,强调以问题导向串联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评价体系,并从情境创设、支架搭建、思维可视化等维度,为教师打造品质课堂提供方法论指导。
此次学术研讨活动为学校教师团队实现了多维度的专业认知迭代:在理论层面,系统建构起"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创新"的认知框架,完成从工具应用到范式转型的思维升级;在实践维度,精准识别"人机协同教学机制构建""跨学科素养培育""差异化评价实施"等教育变革核心问题,形成靶向突破的实践图谱。这些前沿成果为推进课堂教学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兼具理论高度与方法精度的行动参照。
遂宁一中教师将以此为专业发展新起点,着力推进三大融合创新:通过构建"智能技术-学科知识-认知规律"的三维耦合模型实现精准教学,依托数据驱动的教学评闭环系统促进个性化学习,最终在"思维型课堂"建设中践行"为思维而教,为未来而育"的育人价值坐标。这一系列改革举措将助力学校教育生态实现从知识传递到素养培育的泛式重构。(来源:遂宁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