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管理法则:如何避免自己忙死,下属闲死

如果你是一个救火队长,经常给下属擦屁股。

如果你做管理,觉得又忙又累,还没成效。

那么,你一定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不懂猴子管理法则,你永远不可能打破困局,走出困境。



一:什么是“猴子”

在职场中,“猴子”常被用作一个隐喻,指的是责任、问题或工作任务。

高明的领导者擅长“猴子管理”,他们从不会将下属的“猴子”揽到自己身上,而是让下属自主管理自己的任务,领导者则在一旁提供必要的协助。

然而,如果“猴子”管理不当,就会出现两大负面效应:

现象①:领导承担过多责任

当领导者事必躬亲,将下属的责任也一并承担时,就会导致自己分身乏术。

这不仅使领导者无法专注于自身的职责,还要额外分担下属的责任。

长此以往,团队的效率会降低,执行力会减弱,整体产能也会受到影响。

现象②:下属依赖心理严重

如果领导者长期替下属处理“猴子”,下属就会逐渐养成不作为、爱偷懒的习惯。

他们不愿意主动思考,遇到问题就直接推给领导者,认为领导总会解决。

这种心态在团队中并不少见,实际上都是领导者过度干预惯出来的。

一旦下属形成了依赖心理,不仅会影响他们个人的成长,还会严重削弱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领导者在进行“猴子管理”时,应注重培养下属的责任感和自主性,确保每个成员都能主动承担并完成任务。

二:猴子为何会转移到领导身上

猴子跑到领导身上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原因①:下属的消极态度

下属往往因为缺乏责任感和独立性,不愿意面对挑战,遇到难题时容易表现出软弱和无能,于是频繁向领导求助。

在长时间且频繁的请教过程中,领导可能会感到厌烦,最终不得不亲自处理这些问题,或者干脆自己承担下来。

原因②:领导的不信任

有些领导对下属的能力持怀疑态度,认为他们不够可靠。

为了避免下属可能出现的失误和返工带来的额外成本,领导宁愿自己动手处理事务。

这种不信任感使得领导更倾向于亲自动手,而不是放手让下属去尝试。

原因③:领导的控制欲望

部分领导出于对自己地位的保护,害怕被下属取代,因此习惯于事必躬亲。

无论自己是否有时间,都会坚持亲自处理事务,而不是让下属参与。

对他们来说,保持忙碌总比面临被取代的风险更为可取。

三:“猴子”的五个层级划分

依据员工完成任务的能力状况,能够把“猴子”划分成如下五个层级:

第一级:

等候指示(最低层级) 这往往适合独立工作能力欠佳或者任务对管理者极度依赖的员工,例如新入职的员工,他们需要管理者对任务予以详尽的指引。这类“猴子”需要管理者清晰地分配任务。

第二级:

申请工作指示 员工察觉到问题之后,向管理者汇报,等候管理者的行动指引。这类“猴子”对管理者的依赖程度颇高。

第三级:

给出方案,等候决策 此类员工具备一定的工作独立性,他们会携带若干“猴子”前来,让管理者筛选方案。

第四级:

行动后即刻汇报 这类“猴子”通常关联紧急或者重要的事务,员工能够相对独立地完成任务,不过由于特殊情况需要马上汇报。

第五级:

独立行动,定期汇报(最高层级) 这类“猴子”对管理者的依赖性最小,员工能够全权负责,只需定期展开沟通汇报,通常无需额外的决策。

管理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将“猴子”推至第五级,缩减第一至第三级的“猴子”,防止把员工的“猴子”转化为自身的负担;同时,也提倡“猴子”更多地源于上级的安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