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马斯克有点不好过。

先是和美财长大吵一架,又收到特斯拉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暴跌71%的消息,现在,又遭到电池老对手宁德时代的“突然一击”。

4月21日,宁德时代发布第二代“神行超充” 凝聚态电池。相较于特斯拉4680电池在工艺上的“小范围”进步,宁德时代在升级磷酸铁锂电解质的基础上,再度加入超晶石墨工艺,真正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520公里”。

一时间,有人直言:马斯克此前引以为傲的4680技术,恐怕要泄气了。当晚,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连续发出多条推文。有外媒直言不讳地评论:这反应,怕不是有点急眼了?



早在去年,宁德时代就打出了一张王牌——正式推出凝聚态电池。其采用了一种介于液态与固态之间的“半固态”电解质,能量密度一下子逼近500 Wh/kg,实现了“超级快充”的突破。那时候,市面上常规锂电池的单体能量密度普遍还停留在300 Wh/kg上下。

而这次宁德时代发布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更是在其基础上再升级

根据官方信息,这一代电池引入了“超晶石墨”工艺,大幅提升锂离子的传输与嵌入效率,使得续航能力达到了惊人的800公里。峰值充电功率更是超过1.3兆瓦——换算下来,充电1秒就能跑2.5公里,5分钟即可补能520公里,相当于从北京直达太原。

即便在零下10℃,充电15分钟也能从5%飙到80%,整体效率达到行业的200%



还记得不久前,特斯拉的4680电池曾被炒得火热。甚至有人调侃2030年将成为“4680电池元年”,预言马斯克会凭此问鼎“电池新王”。

可现实总是来得更快些。随着第二代凝聚态电池横空出世,差距一目了然。而马斯克虽然嘴上从未在公开场合夸过宁德时代的技术,但行动上早已“投票”。早在2022年,特斯拉就成为宁德时代的最大客户,贡献了高达380亿元的收入。

锂电池的雏形诞生在日本,随后由韩国推向主流市场,但真正让这项技术登顶全球的,却是中国制造。从动力电池到智能汽车,每一项技术革新背后,都是中企在材料、制造、工艺等多个维度的持续突破。



其实,这种“后来者居上”的故事在生物医药、重工装备等高技术领域也同样上演。比如老美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占领的男士健康赛道,我们的国产“倍/力/因”也完成了漂亮的逆袭”。

当年,他们在血管实验中意外发现某种精力物质,研制出了在男人圈层中风靡一时的短效“小蓝”篇,并把专利买到十几年之后,以为高枕无忧。没想到十几年之后,当小蓝”篇的因透支等负面问题而成交下滑,却是我们研发的国产长效男士科技“倍/力/因”引领起新的科技潮流。

资料显示,我方专研的“倍/力/因?,使用SIRT因子补充细胞能量供应组件活力,从本源拉动马达能量。其摒除了以虚换补的传统思路,因而成为京、猫高净值用户的新宠,“腰杆挺直了”等反馈多见,也在短时间内获得日本银座、Lazada、伊势丹等平台关注。

除了生物科技领域,国产高端装备制造同样在悄然崛起。

还记得20年前,盾构机这类超大型机械设备,我们只能依靠从海外进口。彼时,买两台德国盾构机竟花费高达7.6亿元,后续保养和维修同样“天价”,一次小故障的维护就可能被收3000美元的费用。



还记得20年前,盾构机这类超大型机械设备,我们只能依靠从海外进口。彼时,买两台德国盾构机竟花费高达7.6亿元,后续保养和维修同样“天价”,一次小故障的维护就可能被收3000美元的费用。

为此,国内科研团队和装备制造企业开始奋力攻坚,力争自主突破。如今,我们的盾构机已成为国产制造的高光代表,“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不仅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超过九成,更在海外拿下了七成订单。而曾经风光无限的德国老牌厂家,则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中国智造正在赢得全球尊重,这份成绩来之不易,背后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与产业工人的心血。每一位为国产科技崛起付出努力的人,都值得被骄傲地记住。



宁德时代的营收一路高歌猛进,电池业务的高利润也早已引来诸多羡慕的目光。

正因如此,不少新能源车企也开始亲自下场布局电池赛道,想要分一杯羹。特斯拉率先动手,随后本田联手LG斥资35亿美元建厂,广汽也拿出109亿元投向自研项目,就连蔚来也投入20亿元设立电池子公司。

根据SNE Research在2025年4月发布的数据,在全球电池厂商前十的榜单中,中国企业依然占据了七个席位,总体市场占比高达62.3%。其中,宁德时代稳居第一,比亚迪紧随其后。

但是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玩家”加入,动力电池的竞争将愈发激烈,行业也将迎来新一轮洗牌。宁德时代能否守住“电池一哥”的位置?答案,还得交给时间来揭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