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泗县长沟镇邵庄村村委会的大门,31岁的后备干部王雅荣正在电脑前核对全村医保缴费数据,手边放着半杯已经凉透的茶水。这位两个孩子的母亲两年前通过全县公开招考成为村级后备干部,如今已是村民交口称赞的“办事能手”。
在长沟镇马王村的村道上,56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曹金松正带着30岁的后备干部韩晰走访农户。看着年轻人用手机APP现场解决村民的土地确权疑问,曹金松感慨:“这些娃娃脑子灵活,带来不少新鲜事儿。”
这样的场景正在泗县187个村(社区)同步上演。这个曾经面临村干部“青黄不接”困境的农业县,通过创新实施“选青推优”工程,三年间选拔培养556名年轻后备干部,其中98人发展为党员,61人进入村两委,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动能。
屏山镇团委书记余宗洋(右)向青年创业者陆婷委(左)介绍青年创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破局 两条通道打开人才“闸门”
全县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51.6岁,大专以上学历仅占23%,35岁以下年轻干部更是凤毛麟角。按照这个趋势,五年后可能出现村干部断档。青年在哪?如何选人?怎样留住?成为摆在基层治理中最现实的问题。
转机出现在2020年春天。县委组织部联合团县委、人社局等部门启动“选青推优”工程,开辟两条人才选拔通道。
2022年的考场上,王雅荣对乡村治理的独到见解让考官们眼前一亮。“虽然这些年在外打拼,但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经历让我对基层工作有着天然的熟悉感。”这位曾在合肥市工作,后来返乡的两个孩子的妈妈笑着说,“能够回家乡工作,跟村民们打交道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如今,她将在电脑培训机构积累的经验运用到村级事务中,骑着电动车走村入户,成为村民交口称赞的“贴心人”。
组织推荐则让更多“田秀才”脱颖而出,长沟镇“西红柿大王”王化眺的故事尤为典型。经农业部门推荐,镇干部多次与他深入交流,探讨如何通过担任后备干部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做后备干部能赢得更多信任,会有更多村民愿意跟着种,也会有更多村民愿意把农产品卖给我,产业规模和村集体经济也会越来越好”。2024年初担任后备干部后,王化眺的农产品收购量显著增加,乡亲们的西红柿不仅销路更畅通,收购价格也更有保障,产业带动效应日益显现。
“我们像淘金一样寻找人才”。泗县县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所有后备干部都要经过16个部门联审,确保“根正苗红”。数据显示,目前全县每村保持3名以上后备干部,其中35岁以下占比82%,大专以上学历达76%,彻底扭转了“老、低、少”(年龄老、学历低、年轻人少)的干部结构。
育苗 五项制度锻造“全科医生”
选拔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好苗子”长成“栋梁材”?泗县创新建立五项培养制度,把田间地头变成实践课堂。
长沟镇长沟村后备干部、兼职团委副书记时秦凯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去村里走访时的场景。那天下午,他拿着团员名单敲开了返乡青年姚波涛的家门。对方正忙着采摘西红柿,头也不抬地说了句,“团组织活动?没空”。他没急着走,蹲下来帮着递西红柿、放进果箱,运送到大棚外,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起团县委关于青年创业方面的补贴政策。三个小时后,西红柿采摘基本完成,姚波涛的态度也软了下来,临走时还主动询问补贴政策相关细节问题。一个月后,姚波涛带着自家大棚刚摘的西红柿来参加团日活动并与大家分享收获的喜悦,还帮忙动员了三四个同龄人参加。
但发展团员的工作可没这么顺利。社会多元化发展使青年兴趣分散,他们更关注个人职业技能提升、娱乐休闲等,对政治身份追求的热情不高。镇里青年大都外出务工,流动频繁,给发展团员工作带来困难。
每次给在长沟街区汽修店务工的“00后”韩家明打电话,他都说“在忙”。时秦凯没放弃,趁着周末骑电动车上门四五次,带着县里刚出台的推优入团政策和培训找上门。韩家明的眼睛亮了起来,表情变得舒缓起来。虽然最后因为汽修店事务较多还是没能入团,但临走前他特意发来消息:“哥,等我店里不忙的时候,我向你汇报近段时间的个人情况。”
现在时秦凯虽然已经结束兼职,但还参与镇团委的工作。他前两天还统计暑期留守儿童名单,组织开展慰问活动。
为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泗县创新实施“五项制度”一线练兵机制,推动青年人才在实战中成长成才。
备案管理制度让培养更规范。该县出台《村级后备干部使用管理八条意见》,建立“一人一档、一乡一册、一县一库”管理体系,确保人才梯队建设科学有序。集中培训制度为能力充电。聚焦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模式。跟踪培养制度促成长。建立由驻村工作队队长、包村干部和村党总支书记组成的帮带小组,通过言传身教定向培养。挂职锻炼制度拓视野。分批组织村级后备干部到乡镇乡村振兴有关部门学习锻炼,提升综合协调能力。一线培养制度强本领。安排后备干部“包片包组”,直接参与环境整治、文明创城等重点工作,在大拉练、大锻炼中增强群众工作能力,为进入村两委班子夯实基础。
三年来,全县组织后备干部培训91场,挂职锻炼280余人次,参与重点项目277次。
扎根 四大保障让人才“落地生根”
留住青年人才,光有情怀不够,更需要制度保障。泗县打出“待遇+考核+政策+政治”组合拳,让年轻人有干头、有盼头。
待遇保障上真金白银。长沟镇后备干部张凯利算了一笔账:基本工资参照村两委副职发放,加上星级评定奖金以及购买城镇养老保险,年收入将近5万元。“比在县城打工强,生活开销少,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张凯利说。
政策扶持精准赋能。四河村后备干部宋伟受益于县里的创业扶持政策,申请到15万元免息贷款发展葡萄种植。“从选苗到销售,农技站全程指导,镇里还帮我对接商超渠道”。如今他的葡萄园面积扩大到25亩,带动周边5户村民就业。
长沟镇的高亚,从后备干部到村党总支副书记只用了两年时间。为解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技术、资金等方面难题,他积极推进实施“土地租金+二次分红+吸纳务工+带动种植”的“1+3”利益联结模式,促进了村内土地流转,帮助村里进一步扩宽了致富的道路。“县里明确表现优秀的后备干部可以进村两委,大家责任心更强了,干事也更有劲了!”眼下,他正忙着推进200亩特色红薯种植项目,干得如火如荼。
据统计,项目实施以来,全县后备干部领办合作社43个,带动就业1216人;61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31.2岁;群众满意度从最初的72%提升至96%。“这些年轻人就像种子,只要给足阳光雨露,就能在乡土中茁壮成长。”团县委副书记曹寻寻说。
聚力 多项关怀点燃青春“星火”
屏山镇团委书记余宗洋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翻看备忘录:今天要给彭鲍村后备干部杨冉送政策汇编,帮屏北村创业青年对接电商培训,还要常态化走村入户。这样的日程已经成为全县团干部的日常。
在屏山镇,镇团委把闲置用房改造成青年活动阵地,定期开展青年创业扶持政策宣讲,帮助青年解决项目发展的方向性问题。“这里就像我们的‘加油站’。”吴店村高立花说。去年冬天,她在这里结识了农技专家,解决了100亩红薯的储藏难题。如今,这个由团组织打造的阵地已孵化创业项目8个。
最让青年们感动的是团干部的“较真劲儿”。去年夏天,屏山镇团委副书记程子啸为给返乡大学生争取创业补贴,全程字斟句酌地审核材料。创业者郭成建回忆道,“他这股劲头让我们挺感动的,做产业也更有劲头。”
“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到哪里。”曹寻寻说。在田间地头,团干部们用“土话”讲解政策;在微信群里及时在线答疑;在项目现场,他们挽起袖子一起干。三年来,全县团组织累计开展技能培训百余场,促成产销对接580多次,真正成为了青年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
泗县长沟镇开展入团积极分子培训
泗县长沟镇开展“筑牢对党忠诚,高扬思想旗帜”主题团日活动
(记者 黄 慧 通 讯 员 付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