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名昭著”的汪精卫,他的“墨宝”在书画市场上,竟意外火爆。据悉,21世纪初的一场拍卖会上,汪精卫的书法立轴,以3500港元起拍,最终成交价,飙升至22万。
因为“臭名”走红的书法作品,并非汪精卫一例。吴法宪中将,自搬到干休所小楼后,无所事事,学着离休老干部们写写画画。没曾想,他的“墨宝”相当吃香。有人拿着他的书法,前往日本售卖,卖价高达50万日元。
吴法宪自己心里清楚,别人看中的不是他的书法,而是他的“臭名”。吴法宪晚年是由夫人陈绥圻供养着,自己当个甩手掌柜,由此,他有大把的时光用在琢磨书法作品上。
吴法宪出狱后,组织将他安排到山东。那一年,吴法宪66岁。刚来山东,他住在七里山居民小区,以“吴澄清”的化名,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起初,他还戴着口罩,时间长了,他就和周围的老百姓们打成了一片。
别人喊他:“吴老头”,他乐呵呵地回应。但当别人叫他“吴司令”的时候,他就慌张地摆摆手,然后快速地“逃离”。
1991年,吴法宪搬家了,搬到了省委第一干休所。搬家的那天,邻居们一起出动帮忙,令吴法宪感动不已。他打趣说:“新家宽敞了,只是脱离群众了。”此后,吴法宪就开始练起了书法。
对于这个爱好,夫人陈绥圻是非常支持的。陈绥圻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长大后考上了上海怀久女子中学。在学校,陈绥圻接触到了新思想,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1年,陈绥圻参加新四军,被分配到吴法宪任主任的“三师政治部锄奸部”担任内勤干事。因工作关系,两人时常接触,1942年10月,两人结为夫妻。婚后,陈绥圻生育了一子五女。夫妻俩的感情不错,刘亚楼曾对吴法宪说:“你找了个好老婆。”
特殊年代,陈绥圻被审查了10年。1992年,陈绥圻所在的单位下发通知,让她按副师职离休。
吴法宪的晚年是安逸的,夫人、孩子基本没被他的事情影响。即便以前受过牵连,后来也消除了。吴法宪刚在山东落脚那会儿,孩子们给他买了一台14英寸的彩电,电视成了吴法宪消磨时光的“工具”。
在秦城监狱的时候,吴法宪也会看电视。据悉,吴法宪和邱会作、江腾蛟、王洪文关在一起,四个人能打扑克、玩象棋,还能看电视。
在战争年代的时候,吴法宪娱乐活动是“打排球”。虽然他有“吴胖子”的外号,也爱睡觉,但他打起排球来,就成了灵活的胖子,很有看头。王扶之将军曾经夸赞过吴法宪的排球打得好。
吴法宪晚年,打排球身体早已不合适了。于是,他改为了更为轻松的娱乐模式——写书法。吴法宪的文化水平不高,他的书法当然就写得不怎么样了,但耐不住有人追捧。
吴法宪于1915年出生在江西永丰县的一户贫苦家庭。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吴法宪只在村里读了2年小学。15岁的时候,红军来到了永丰县,吴法宪目睹了红军开仓放粮,惩治恶霸的行为后,毅然加入了红军。
吴法宪年纪小,勤快,听党话,他很快就引起了领导们的注意。吴法宪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被分配去红军大学学习。由于底子太差,吴法宪学了好久,才能勉强多认了些字。
1932年,17岁的吴法宪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至此,他便踏上了革命的征程。尽管吴法宪的文化程度低,但在当时的红军队伍里,已经算得上“中等”水平了。于是,行军路上要写个什么标语,大多会交给吴法宪完成。这也为他后来写书法奠定了一点儿基础。
当吴法宪和其他三大金刚(李作鹏、邱会作、黄永胜)被释放后,都已经是老人了。如何度过后面的人生?他们各自走了不同的路:
李作鹏致力于写回忆录,总字数竟有100万字。当他提出要求出版时,得到的结果是“改名字”。李作鹏不同意,此事便搁置下来。邱会作看报纸,拿到报之后,匆匆读完。他有个习惯,蹭看邻居们的报纸。黄永胜爱好甚多,偶尔写诗。据悉,黄永胜写的诗还不错。
吴法宪是写书法,以篆书为主。他的儿子转业后,被安排到艺术学院工作。儿子每次看望他的时候,都会给他买笔墨纸砚,还介绍书画界的大师们给他认识。
吴法宪写书法的目的很简单,陶冶情操,顺便打发时光。但有的人看到了商机,拿着吴法宪赠送出去的作品卖钱。吴法宪的作品太过火爆,后来都出了不少赝品。
2011年12月11日,济南慈善总会拍卖了由爱心人士捐赠的2100多幅社会知名画家的作品,其中有被毛主席称为“党内一支笔”舒同的字画,令人惊讶的是,吴法宪的作品也出现在了拍卖会上。看过吴法宪的作品后,大家认为能值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