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知名媒体人赵刚
根据英国广播公司(BBC)2025年4月26日报道,特朗普政府正在恢复数百名国际学生的签证,此前这些学生的合法身份被突然终止,引发被驱逐出境的恐慌。美国签证政策反转说明了什么?美国留学有变化吗?还能去吗?
01特朗普政府签证政策遭多方起诉撑不住了?
据《高等教育内幕》(Inside Higher Ed)统计,美国官方强制吊销签证事件涉及大约1800名国际学生和280所美国大学。
总体看,在美留学生签证问题与特朗普签署《关于打击反犹势力的补充措施》(Additional Measures To Combat Anti-Semitism)的行政令有关,参与反犹示威是此次美国总统行政令的打击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美国国际学生签证被吊销的问题不涉及中美关系。
显然,在行政令执行过程中,很多留学生言论自由的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
为此,特朗普政府遭遇100多起学生因被突然剥夺在美国大学学习的合法权利而提起的诉讼,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对特朗普政府撤销留学生签证、拘捕国际学生行为实施集体诉讼,并得到美国高校校长联盟(The President’s Alliance)与86所美国院校的声援。
迫于压力,美国司法部表示,移民官员目前正在制定一套新的系统用于审查和终止国际学生的签证。
02特朗普遭哈佛反击,施压美国公立大学?
特朗普政府对美国大学采取“金元大棒”政策,胁迫美国院校满足联邦政府提出的要求,否则就冻结教育经费的发放。
美国联邦政府要求美国大学在打击反犹问题上表达明确支持立场,关闭拜登政府时期倡导的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性(DEI)项目(涉及性少数群体问题),还插手院校内部管理事务。这些高压措施遭到哈佛大学校方的明确拒绝。
在美国教育部4月14日威胁将冻结向哈佛大学提供的22.6亿美元联邦资金后,哈佛大学对特朗普政府提起诉讼。
哈佛大学的底气是私立院校的办学性质,在很大程度上,私立院校没有义务听命于美国联邦政府,而且美国政府教育拨款在哈佛运营资金中的占比并不高。但是,美国公立大学的情况恐怕会有所不同。
2025年4月9日,一项涉及中美教育的提案在美国众议院国土安全委员会获得通过。该提案规定,与中国某些敏感度高的大学有合作关系的美国院校,将被禁止获得国土安全部的资助。
如果这一提案在国会表决通过,美国政府将以“经济制裁”手段(停止联邦政府教育拨款)破坏中美之间的合作办学项目,两国高校之间的科研合作也将被迫停止。
03美国留学还能去吗?
在“美国教育界排华法案”暗流涌动之时,2025年4月9日,中国教育部发布2025年第1号留学预警,提醒广大留学人员,近期赴美国俄亥俄州学习时做好安全风险评估,增强防范意识。美国留学还能去吗?
在我与国际教育业内资深专家沟通过程中发现,从短期看,2025/2026学年美国留学入学申请的高潮期已经过去,美国名校申请“大局已定”,拿到名校offer的中国留学生转向美国以外国家和地区的可能性不大。
中国留美市场已经连续4个学年下降,但依然是国内最大的留学细分市场。
美国留学官方报告Open Doors 2024表明,2023年国际学生对美国经济的贡献超过500亿美元,其中,中国留美学生至少占25%,涉及数十万美国人的就业。
不过,即便如此,从中期情况看,重视国内官方表态的中国中高收入家庭,对美国留学的负面预期在与日俱增。
这种建立在官方立场上的认知模式与中国境外留学市场的内在运行规律紧密相关。
我不认为美国留学会向中国学生关闭,与此同时,中国留美市场会持续低迷、疲软。
另外,美国留学高端化趋势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即以高学费、高排名为特征的美国名校仍将是中国留美市场热捧的对象。
04美国留学不“香”了?“就近留学”兴起
在国际关系不确定性增强的形势下,留学安全再次成为中国境外留学市场的重中之重,于是“就近留学”成为新潮流。
近年来,留学安全在中国留学家庭心理距离上的表现特别突出。美国、加拿大、英国在心理距离上被认为很远,澳大利亚相对近一些,可能与时差有关。这种心理距离决定了美、英、澳、加的安全系数低于中国香港、新加坡。
除了心理距离外,经济安全是另一个留学决策的重要指标。中国中高收入群体在消费降级的压力面前,充分意识到“留学断供”的潜在风险,开始理性思考留学与可支配收入的关系。
出于以上两方面的考量,中国境外留学市场的消费热点开始偏离主流留学目的地。
从数据分析,美国、英国留学的下滑是不争的事实。与巅峰期的2019/2020学年37.25万人相比,中国留美学生规模在2023/2024学年下降了将近10万人。而中国留英学生数量与高峰期相比,也下降了20%。
而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留学目的地对中国学生的吸引力达到了历史新高。中国与马来西亚签署签证互免协定后,马来西亚对中国学生的吸引力也在显著上升。
中国留学市场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相比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距离更近的“国内留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受到市场追捧。
多元化的选择是中国留学市场发展到大众留学阶段的特征,也是理性回归的表现,不顾实际的一味冲高、一味追求顶级名校是不可持续的,只能是留学心态不成熟的集体无意识。
当然,必须承认的是,只要中国留美市场不能恢复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水平,中国境外留学市场的全面复苏仍有待时日。
毕竟,“就近留学”目的地体量较小,容纳从美国、英国等主流目的地分流的中国学生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