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7年3月24日,毛泽东唯一的儿子毛岸青因心脏病在北京逝世。
离世的前几分钟,毛岸青虚弱地躺在病床上,嘴唇一张一合,用力地挤出几个字:“和妈妈合葬。”
身为儿子的毛新宇对毛岸青的言语心领神会,因为在毛岸青身体还算健康的时候,就一直给毛新宇说:“等我死后,一定要把骨灰带到长沙,和我的妈妈葬在一起。”
毛岸青幼年丧母,后来又和哥哥毛岸英在上海流浪,并在卖报时遭到巡捕殴打,头部受到铁棍重击,因未能及时医治,他落下了终身的后遗症。
毛岸青的前半生可谓坎坷至极,不过毛岸青后半生还算平静恬淡,他替哥哥和母亲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身为领袖幸存的独子,毛岸英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母亲杨开慧,长大后,他多次往返于板仓为母亲扫墓,参与母亲的雕塑设计,临终的唯一遗愿还是和母亲葬在一处。
这足以见得毛岸青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那7岁的毛岸英在失去母亲后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他又做了哪些事去缅怀母亲的呢?
幼年丧母 居无定所
毛泽东曾动情地说:“我们干革命是为了造福下一代,而当时为了革命,又不得不丢下下一代。”
而毛岸青的童年,给这句话作了深刻的注解。
1924年,毛泽东第9次来到上海,这次和以往不同的是,妻子杨开慧带着年幼的毛岸英和刚出生不久的毛岸青也来到了这里,一家人其乐融融,度过了他们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快乐时光。
毛泽东身兼数职,每天早出晚归,但他总会特意抽出时间陪伴家人,同孩子玩耍,实践证明,毛泽东在上海的这段时间,为后来中国的革命积累了长足的经验。
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不久,毛泽东和杨开慧又带着孩子们回到了韶山,他们发动了一批贫苦农民,点燃他们的革命热情。
杨开慧还特意开办农民夜校,宣扬打倒列强反军阀的思想,夫妇二人相互配合,把湖南的农民运动搞得风生水起。
后来,大革命失败,毛泽东以特派员的身份部署秋收起义,继而往井冈山进发,杨开慧则带着孩子们留在了长沙。
谁也没有想到,他们这次的分开,竟成了永别。
对于年幼的毛岸青来说,虽然要跟着父母四处漂泊,但是一家人在一起总有个盼头,此时的他还在期待和父亲的再次团聚。
随着毛泽东的名号越来越响,国民党方面也因恐惧开始对其家人实施迫害,他们逮捕了杨开慧和年仅8岁的毛岸英,企图从杨开慧嘴里知道毛泽东的实情。
敌人对杨开慧使用了各种酷刑,但她都坚强地挺了过来。
敌人无奈只能逼杨开慧脱离和毛泽东的夫妻关系,杨开慧断然拒绝,并高声喊道:“要杀要剐随你便,要我和毛泽东脱离关系,绝无可能。”
1930年,杨开慧英勇就义,年仅29岁。
由于敌人消息封锁,毛泽东此时还不知道爱妻已经离世。
其实在杨开慧遇害之前,毛泽东就托人多方寻找妻子的下落,甚至听到了杨开慧母子已经被敌人杀掉的传言。
这样的消息令毛泽东难以接受,他陷入巨大的痛苦中,整宿睡不着。
后来在毛泽东弟弟毛泽民的帮助下,毛岸青同兄弟们被送往上海的一家幼稚园,这是党组织秘密开办的。
几个月后,幼稚园被敌人捣毁,毛岸青他们不得已流落街头,在上海流浪期间,毛岸青的小弟弟毛岸龙也因病早逝。
流浪了一段时间后,幼稚园的负责人辗转找到了毛岸青和哥哥,收养了他们,为掩人耳目,还将他们的名字改成了杨永福、杨永寿。
1933年初,上海党中央迁移到江西瑞金,兄弟二人中断了经济来源。
因生活所迫他们当了报童,毛岸青在卖报时,惨遭外国巡捕殴打,因无钱医治,留下了病根。
1936年,毛泽东才从上海党组织处得知了毛岸英、毛岸青的消息,为了保证他们的安全,决定将他们送往苏联国际儿童院。
到达苏联后,兄弟俩终于和多年没有音讯的毛泽东恢复了联系。
他们将相思倾注笔尖,给毛泽东寄去了一封又一封的长信,汇报离别后的生活以及二人在苏联学习情况。
毛泽东每次收到信后都十分激动,总是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给兄弟俩回信,父子三人都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血缘亲情。
1947年,学有所成的毛岸青回国,此后,他凭借其扎实的俄文基础,翻译了一大批苏联的著作,为新中国的翻译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段时期毛岸青生活得相对恬淡平稳,他从事着自己十分喜欢的工作,虽然还是十分思念母亲,但有父亲和哥哥的陪伴,日子也算不错。
可命运再一次给了毛岸青重重一击,使他原本平静的生活,再度掀起波澜。
痛失长兄,又别爱父
1951年,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消息传到国内,毛岸青一时难以接受,情绪崩溃,很快就病倒,住进了医院。
对于毛岸青来说,毛岸英亦父亦兄。
在母亲遇害,父亲杳无音讯的那段时间里,毛岸英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父亲的角色,他给予毛岸青无微不至地照顾,支撑毛岸青度过那段难熬的时光。
在毛岸青想念父母时,哥哥会把他抱进怀里,轻声安慰,在毛岸青受到欺负时,哥哥又总是第一个冲出去保护他。
因此,哥哥的牺牲深深地刺痛着毛岸青那敏感又脆弱的神经,再加上他早年罹患的脑病,让毛岸青的身体不堪重负。
毛泽东见状很是不忍,他已经失去了一个孩子,另一个不能再有什么闪失,于是他提出让毛岸青去苏联治疗。
在苏联休养了一段时间后,毛岸青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独在异乡的滋味总是不好受,他写信给毛泽东表达了想要回国的愿望,毛泽东收到信后,表示赞同,让他回到大连继续疗养。
在大连,毛岸青与邵华结识,在毛泽东的撮合下,二人结成伉俪夫妻,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邵华的大方热情、爽朗活泼给毛岸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总是嘴角带笑的姑娘,让性格本就内敛的毛岸青为之着迷,给身处丧兄阴霾中的他点燃了一抹微光。
邵华也是烈士后代,父母与毛泽东都是老战友,毛泽东也对邵华格外看重,他特地写信给毛岸青说:“邵华是个好孩子,你可以同她谈一谈。”
父亲的首肯为毛岸青鼓足了勇气,他又接连和邵华通了几封信,二人相互表明心意,确定了关系,继而成婚,开启了他们人生中崭新的阶段。
1970年,邵华生下一个儿子,毛泽东喜出望外,亲自为其取名为毛新宇。
虽然中年得子,但毛岸青和邵华并没有无限度地溺爱孩子,而是注重开阔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思想认识。
1976年,毛岸青失去了父亲,毛泽东的离世无疑给毛岸青当头棒喝,从小就与父亲分离的他无比渴望父爱,因此对父亲十分看重。
他和妻子在后来纪念毛泽东的文章中写道:
“回想在一起生活的岁月里,我们亲身领略了长辈的慈爱和师长般的关怀;离开您的日子,我们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无法弥补的遗憾。”
幼年丧母,青年丧兄,继而丧父,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毛岸青的生活仿佛总是在跌宕起伏中前进,命运总会在他感觉平稳时给他一记重锤。
少年时期的毛新宇经常看到父亲毛岸青躲在角落,手上拿着一张老照片,嘴里还嘟囔着什么,这令他十分疑惑,想知道这究竟是什么照片?
思念母亲 葬于长沙
一次,毛新宇实在忍不住,便好奇地向母亲邵华询问此事,邵华摇摇头,然后摸着毛新宇的头说:“你父亲年纪大了,他现在很想他的妈妈。”
原来这张照片是毛岸青和妈妈杨开慧、哥哥毛岸青的唯一一张合影,是他们在上海陪伴毛泽东的那段时间特意去影楼照的。
而这唯一的一张合影却也是不完整的,因为父亲毛泽东的工作性质,不能留下照片,所以这张全家福只有他们母子三人。
后来,母亲的牺牲也让这张照片成了绝版,无法复刻,哥哥牺牲后,照片上的三个人就只剩下了毛岸青自己。
杨开慧遇害的时候,毛岸青年仅7岁,正是需要母爱的时候,可是却无法拥有,这也成了他内心深处永远的痛。
毛岸青对母亲的思念随着年纪的增长而加深,他还曾多次赶到杨开慧的故居板仓镇为母亲扫墓。
1990年11月5日,杨开慧牺牲60周年,毛岸青最后一次来到板仓,其实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容乐观,医生是不建议长途跋涉的,但毛岸青坚持赶来祭奠母亲。
这一天的长沙阴雨绵绵,毛岸青一家人被滞留在长沙城内,无法动身。
屋外的雨像断了线的珠子,屋内的毛岸青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一边踱步,一边祈求天空放晴,苦等半晌后,毛岸青决意冒雨前往,因为他不想错过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由于毛岸青的身体原因,身边的人都忍不住劝说他不要淋雨,最好再等一等,不着急这一时片刻,但毛岸青抿了抿嘴唇,只说了三个字:“走,出发!”
一路上,毛岸青步履匆匆,一言不发,眼神坚定地朝着母亲的陵墓方向走去,此刻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尽快到达母亲身边。
走进杨开慧纪念馆,物是人非,毛岸青脑海中涌现了与母亲、父亲以及哥哥在一起的温馨场景。
他此刻不像是一个花甲老人,更像是失去亲人的孩童,顷刻间泪水已经淹没了眼眶。
除了为母亲扫墓,毛岸青还有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参加母亲塑像的揭幕仪式。
这个塑像是由板仓人民自发筹建的,在他们的盛情邀约下,毛岸青也加入到塑像的设计建造中。
从选材到雕刻,事无巨细,毛岸青总是亲自过问,这是他最爱的妈妈的塑像,容不得有丝毫闪失。
塑像落成后,他亲自敬献了花圈,花圈上面写着:亲爱的妈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即将离开板仓时,毛岸青静静伫立在母亲的塑像前,万分不舍,他预感到这或许是最后一次来看母亲了。
此外,毛岸青还经常在一些杂志、刊物上发表作品,用文字抒发内心的情思,并以此表达对父亲与母亲的怀念。
2007年3月24日,毛岸青带着对父母以及哥哥的怀念,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享年84岁。
毛岸青逝世后仅一年,他的妻子邵华也在北京病逝,享年69岁。
毛岸青葬礼当天,很多与他并不相识的人自发来到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参加他的遗体告别仪式,大家怀着沉痛的心情,有序地进入灵堂进行悼念。
面对伟大领袖这位半生坎坷的儿子,众人不禁令人感叹。
为了革命,毛岸青和他的家人实在牺牲太多,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完全是得益于革命先辈们的无私奉献。
2008年,毛新宇遵照毛岸青和邵华遗愿,将他们二人的骨灰安葬在长沙的杨开慧陵园,毛岸青想和母亲永远在一起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7岁失去母亲的毛岸青,终于在78年后永远地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中。
结语:
由于毛泽东、杨开慧的工作原因,毛岸青的童年经常四处漂泊,居无定所,还要忍受和父母分别的痛苦。
在其他孩子躲在母亲怀抱中撒娇的时候,他却已经和母亲天人永隔,所以他十分渴望母爱,这也无怪乎毛岸青坚持死后同母亲葬在一起。
幸运的是,他完成了最后的心愿,最终和母亲团聚在老家长沙,躺在母亲的臂弯中,长眠于故乡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