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马拉松,奇装异服的跑者像是城市里的行为艺术家。
可为什么?论及城市气质,狂放不羁的柏林和二次元文化盛行的东京,都远比优雅的伦敦更适合玩cos。或许真正的原因是:伦敦马拉松作为最“难进”的大满贯马拉松之一,有极强的竞争性,人们来到这里都想以最尽情的方式释放自己。对很多跑者来说,从格林威治公园跑到泰晤士河畔,经由金丝雀码头向着伦敦眼进发,他们展现的其实是生活中的另一个自己。
在这样的舞台上,每位跑者都用脚步讲述着“另一个我”。高超,就是其中之一。日常生活里,她是一名白领,在外企工作,有紧张而充实的工作节奏,这体现在她在采访中的表达:精确、克制、信息密度高。然而在社媒上,她展示的是自己的另一个身份:国家一级运动员。她说自己“没天赋,却一直在奔跑”,“训练看心情,比赛看缘分”,实际上,她的全马PB已经来到256。
为了参加伦敦马拉松,高超很认真、很投入——从情感、技术和经济层面上都是如此。2024年,她错过数次报名机会;2025年,没有抽签运的她选择“消耗金币”,避免与伦敦再度失约。这是她的第5个大满贯:此前一年,她先后完成了波士顿、柏林、芝加哥和东京。
以下内容为电话采访内容,记者进行文字整理
全满贯拼图,我完成五块
这次伦敦马拉松,是趟吃苦之旅,也是一场42.195km的狂欢。吃苦,是因为赛道窄,弯道多,细碎的小坡多,跑道上人很多。狂欢,是一路上被各种尖叫和加油声包围,时不时还来几声彩炮,耳机里的音乐已经听不清了,让心脏强烈的感受到了刺激。
赛道上,补给站的饮用水是硬口瓶装的,导致路上有很多丢弃的瓶子,我踩了好几次,加上坑坑洼洼的路面,果然我崴脚了,放弃了想要冲成绩的想法,老老实实的跟着人群跑。后半程热得火辣,官方配备的降温点是洒水,不是喷雾,类似花洒一样的直接淋,路面就像下过雨一样,需要趟水跑过去,鞋子也就避免不了的湿了。还好,电解质饮料是纸杯,冰块也是用纸杯装好的,两个点位的能量胶也好拿。
伦敦马拉松是我跑大满贯赛事的第5站,下一站是纽约马拉松,我想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完成6大满贯,拿到属于我的奖牌。这次我朋友已经完成了6大,我摸了摸沉甸甸的的奖牌,相信它带来成就感会很足。
提前三天到伦敦,每天都是暴走模式,高超在跑前就知道,伦敦无关PB,更在乎体验。
6大满贯赛事从好感度上来说,我更喜欢波士顿、柏林和东京。选择波士顿作为第一站,是因为它是历史最悠久,赛事氛围很浓厚的赛事。跑波士顿马拉松自带朝圣感,从周边产品设计到整个城市的氛围,都能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值得去!
柏林给我留下的印象很好。赛道之平坦让跑过的人都会怀念,再加上适宜的气候,天气凉爽,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分寸感的观众,对我们这种想保持节奏、挑战PB的人来说,柏林是好的选择。
今年的东京也让我不断回味。在这里,虽然没有PB,但对得起我很拉垮的冬训。极其干净的赛道,志愿者服务细致体贴,城市的秩序感让人跑起来特别安心。比如,东京的补给站旁一定有垃圾桶,大家吃完能量胶都会自觉扔进去,地上几乎没有垃圾。这种小细节,极大提升比赛体验。
从2024年波士顿开始,高超每次出去跑大满贯,都带着一对哆啦A梦的玩偶,那是她在2019年的秋叶原随机摇出来的。把它们带在身边,在她看来,是一种信念。
跑过五场大满贯赛事后,我越来越觉得跑马不仅考验实力,更是环境适应能力的挑战。时差、气候、饮食、作息、情绪,每个小因素都会放大成比赛当天的状态。我是24号抵达伦敦,希望能倒一下时差,但实际效果平平。怕丢行李,我额外背了登山包,怕吃不惯,愣是打包了好多面包带过来。怕不认路,带备用机和双卡。但还是败给了稀碎的睡眠。
团队的力量,让我跑得更好
我开始跑步其实挺偶然的,大概在2019年1月,那时主要想减肥。一个朋友怂恿我,说“从你家到我家就五公里,要不跑跑看?”就这样,我开启跑步之路。当时是跑过去,再骑车回家,后来在朋友的怂恿下,报了无锡马拉松的全马:想想也挺疯狂——1月开始跑步,日常5公里或10公里,再到30公里LSD,3月就去跑全马,349完赛。
以前的我一点都不喜欢跑步,觉得气喘吁吁的,身体很难受。跑完首马后,整个人像开了挂一样,一发不可收拾。2019年认真夏训,之后又跑了桥多坡多的杭州马拉松,以3小时14分完赛,连我自己都惊呆了。
为什么提升如此之多?可能是因为有私兔带我跑,我不用自己进补给站,一直吭哧吭哧地跑,咬牙爬过一个又一个桥。再后来是2020年的厦马:那年厦门天气特别热,而且还撞上生理期,即便这样,我还是跑出3小时13分。至今为止,那也是我跑得最好的一场厦马,后来每年基本都跑崩了。因为我特别怕热,这次在伦敦也是,天气一热,状态就会明显下滑。
因为疫情,2020年的无锡马拉松从3月推到11月,我跑出2小时59分,首次破三,不到一年又提升了14分钟。那时基本是跟朋友们在苏州一起练。真正完整系统训练,是破三后才开始的。我加入上海易居训练营,在相对高水平的环境里,接触到科学训练。2023年的北京马拉松,我跑出了至今为止的PB256。
2022年的无锡到2023的北马见证了高超全马战绩从259提升到256。
我一直觉得跑步其实是一项团体运动。一个人跑,很容易放弃;但如果一群人跑,很容易互相激励撑下去。哪怕只是心理上的陪伴,比如你今天跑得很累了,但旁边有朋友陪,总会咬牙坚持下去,不想让人失望,也不想自己放弃。
这也是在海外跑马的一个问题:伦敦我一个人去的起点区,周围都是外国人,官方建议早上八点左右到场,而我的起跑时间是9点40分,相当于干等了一个多小时。那种孤零零的感觉不是那么美好。而且我没被安排到大众跑者的第一组出发,发邮件附完赛成绩也没用,后出发总归是人挤人的,加上伦敦的赛道本来就窄,转弯又多,一不小心就会撞到人,整体体验感不算好。
集齐六大满贯,要花多少钱?
很多人好奇,跑六大满贯要花多少钱。作为做财务出身的人,这方面我概念还挺清楚的。我在伦敦和东京买了名额,其他比赛都靠直通。
这次伦敦,我通过代理买的套餐,包括名额加四晚酒店,再加上机酒,总成本在3万左右。伦敦马拉松允许名额转让,你可以修改报名信息,缴一笔管理费给组委会,可以换人。
伦敦眼、双层巴士,高超借着跑步的机会去看平常生活之外的世界的模样。
美国的比赛,我是靠直通。但机票基本上都是起步一万,住宿又贵,餐饮成本比欧洲和日本更高,还有让人头大的小费文化,算下来,去波士顿和芝加哥的成本,也在3万+。
相比之下,东京虽然机票便宜,但整体算下来,却是我花钱花的最多的一次。因为连着两年没中签,最后咬牙花了3万多,买了名额加酒店的套餐。说实话,东京的参赛体验确实很好,但价格真的不便宜。
跑马之余,高超也玩越野,去UTMB跑一次OCC也是她的梦想。
除了跑马以外,我也跑越野。日后完成六大满贯后,我想挑战UTMB的OCC组别,换一条赛道去体验,去感受。
不是每场马拉松,都要创造奇迹
我已经跑过的五个大满贯,芝加哥318,波士顿319,伦敦这次是317,东京和柏林都是258。柏林的好成绩,还得感谢一名对手:我记得当时比赛过程中,我盯上了前面的一个妹子,想无论如何都追上她。两个人一路你追我赶,拉锯了好久,最后我还是超了她。这种小小的较劲,也是比赛中很有趣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伦敦的赛道竞争性很强,但想跑出好成绩比较难——至少对我个人是这样。我听说不少人终点前几百米摔倒,有的直接被扶着过线。赛事组织层面,伦敦的卫生间设置比柏林贴心得多,但柏林的完赛包至少发一个披风,留着当纪念,伦敦就只有一瓶水、一瓶运动饮料和一瓶酸奶,不知道是不是英伦风的克制。
伦敦马拉松也还是有很多美好记忆的:整个路线的景观相当多样,节奏感很强:一开始是大草地,很宽阔;跑到二十公里左右,经过伦敦塔桥,那是最美的一段,桥上的气氛特别好,很多人拿着手机拍照,观众们的欢呼声格外热烈,我甚至有些后悔,如果带手机的话一定也会拍几张;后面进入市区,经过金丝雀码头,然后绕回市中心,最后终点设在白金汉宫前面的大广场。
奇装异服也是伦敦马拉松的一大特色。可能和我的分组有关,没有看到特别多的“造型艺术家”,但确实有些跑者穿得很夸张,什么毛毛虫连体装、华夫饼块造型的都有。挺好玩的,他们穿成这样,肯定没法PB。
作为上班族跑者,要兼顾工作和训练,其实不太容易,所以在赛程安排也要取舍,不能太贪心。该怂的时候要怂,懂得放过自己,才能走得更远。我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顺其自然是对生活的另一种周全。我要去爱具体的生活,用实实在在的快乐击退虚无缥缈的焦虑,让所有的心事都放晴,天亮醒来就是生活,用生活再治愈生活。做不到最好,也要尽最大的努力。
本条内容创作团队
整理:Santiago
编辑:默默
设计:小春
图片:受访者提供
投稿、应聘兼职作者,请联系
womenrunn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