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空纸

编辑 | 空纸

前言

在全球经济的棋盘上,美日贸易谈判的走向一直备受瞩目。近期,谈判却急转直下,陷入僵局。美国在谈判中的一系列强硬要求,尤其是逼迫日本接盘中国弃购的大豆,让局势剑拔弩张。

这背后,是中美贸易摩擦导致美国大豆失去中国市场,众多美国农场主濒临破产,特朗普政府承受巨大压力。而日本,这个传统盟友,不幸被美国选为“救星”。从今年4月起,美日经贸高层多次交锋,汽车领域日本坚决不让步后,美国便将目标转向农业。

然而,日本的大豆消费量与中国相差甚远,根本无法填补缺口。但特朗普政府仍提出“零逆差”等离谱要求,引发日本政坛强烈抵制。与此同时,《朝日新闻》民调显示,77%的日本人不再相信美国会在危难时伸出援手。这场谈判,究竟将何去何从?



特朗普的“甩锅”算盘

中美贸易摩擦,犹如一场凶猛风暴,席卷国际经济领域,冲击着全球经济格局。美国本想借自身经济实力与贸易规则话语权,迫使中国在贸易规则、知识产权等方面让步,却未料到中国坚决反制,捍卫自身权益。

中国抛弃美国农产品,尤其大豆订单转向巴西,对美国农业产生了巨大冲击。曾经,中国是美国大豆的重要消费市场,大量美国大豆输华,用于食品加工、饲料生产等。贸易摩擦后,美国大豆对华出口量骤降,港口冷清,大豆滞销。

许多农场主面临资金周转困难与债务压力,2025年已有超80个农场申请破产,美国大豆协会多次向政府呼吁,特朗普也因此承受巨大舆论压力。为解决这一困境,政府需投入巨额补贴,但白宫正推行节约开支政策,这无疑让特朗普政府陷入两难。



此时,日本进入美国视野。美日长期保持紧密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联系,美国认为日本有责任帮助解决大豆滞销问题。于是,从今年4月起,美日经贸高层围绕大豆进口展开多轮谈判。

美国谈判要求直白强硬。特朗普先要求日本进口美国车,试图开拓日本汽车市场,但日本首相石破茂以维修不便为由拒绝,使美国汽车领域谈判遇阻。随后,美国将重点转向农业,要求日本承接中国放弃的美国大豆订单。

然而,日本大豆消费量与中国相差甚远,即便改变饮食习惯,也难以填补中国市场留下的缺口。而且,大量进口美国大豆可能冲击日本本土农业,引发从业者不满。



可美国并未罢休,日媒透露,美国谈判清单涵盖牛肉、大米、水产品等众多农产品,还提出“零逆差”等不合理要求,试图短期内消除美日贸易逆差。这对日本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旦接受,国内市场将被美国商品充斥,本国产业也将遭受重创。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日本政坛强烈抵制,但在实际谈判中,日本因担心影响美日政治军事同盟关系,又难以接受美国要求对本国经济的损害,陷入两难,决策艰难。



日本的挣扎与反抗

美国提出的“零逆差”目标,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日本政坛激起千层浪。这一目标若强行落地,日本汽车、电子、农业等支柱产业将面临颠覆性冲击。

汽车产业可能因美国车企涌入丧失20%以上市场份额,电子制造业或因供应链重构损失超万亿日元产值,本土农业更会被低价美国农产品冲击得七零八落。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国会直言:“接受‘零逆差’等于让日本经济‘切腹谢罪’。”

日本政坛的抵制态度空前一致。自民党内部成立“对美强硬派联盟”,127名议员联署要求谈判代表“宁折不弯”;在野党则痛批美国是“现代版黑船”,呼吁启动“经济防卫法案”。



日本商界的担忧则更具现实质感。三菱综合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指出,若全面开放农产品市场,日本大米价格将暴跌40%,超过30万农户面临破产;汽车行业若被迫接受美国标准,仅技术改造费用就需投入2.3万亿日元。

更关键的是中国市场的“生死线”——丰田汽车中国区总裁曾公开表示:“中国市场贡献了全球35%的销量,谁敢动这里,就是和丰田的未来过不去。”

这种态度在经团联(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的声明中尤为鲜明:“日美同盟是安全基石,但中国市场是生存底线,二者不可偏废。”

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三井物产、住友商事等综合商社,正悄悄将东南亚供应链向中国转移。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当美国要求与中国市场产生冲突时,企业会用脚投票。

这种“经济理性”甚至渗透到中小企业——大阪机加工协会的500家会员企业,82%在2025年前增设了中国办事处,理由很简单:“美国订单可能说没就没,但中国产业链离不开我们。”



在这场博弈中,日本正陷入“安全依赖”与“经济自主”的撕裂。防卫省智库的报告承认,驻日美军基地的存在让日本在谈判中“腰杆不硬”,但经济界的反作用力同样强大——东京证交所数据显示,凡是对美妥协论调抬头时,汽车、电子板块股价必跌。

反之,当政府释放强硬信号,相关企业市值单日涨幅可达3.7%。这种资本市场的“投票”,恰是日本挣扎困境的真实写照:既想维持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又不愿成为美国经济危机的“接盘侠”,更不想失去中国这个“经济氧气筒”。

如今的日本政坛,正上演着一场微妙的平衡术:石破茂政府一方面在谈判桌前强调“对等原则”,另一方面又派外相访美解释“绝无对抗之意”。

既承诺扩大美国牛肉进口以换取谈判缓冲,又暗中推动《特定重要技术基盘强化法案》,试图用技术壁垒抵御美国冲击。这种“软对抗、硬防守”的策略,或许正是日本在大国博弈夹缝中,所能做出的最现实选择。



日本民众的觉醒

在美日贸易谈判的风云变幻中,日本民众的态度转变引发国际关注。《朝日新闻》最新民调显示,77%的日本人不相信美国会在危难时出手相助,这一数据相较往年暴增20个百分点,凸显日本民众对美国信任的急剧崩塌。

曾几何时,凭借强大实力,美国在日本民众心中树立起权威形象,战后日本在多方面依赖美国,民众也默认美国会在关键时刻提供支持。但如今,这一信任已被打破,预示美日关系在民间层面遭遇严峻挑战。

究其原因,美国在贸易谈判中的强硬与自私首当其冲。特朗普政府为解决自身困境,要求日本进口大量商品,甚至提出“零逆差”的无理要求,全然不顾日本经济状况与民众需求,将日本当作解决自身问题的工具,引发日本民众强烈不满。



美国的行径严重损害了日本经济。对日本汽车加税,冲击了日本的支柱产业,致使汽车企业出口成本增加、市场份额下滑,企业不得不减产裁员,直接影响民众就业与收入。

逼迫日本购买高价大豆,也导致物价上涨,民众生活成本大幅提高。经济受损让民众真切体会到美国的自私,进而反思与美国的关系。

再者,长期以来日本在政治军事上对美国过度依赖,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美国自私行为的暴露,日本民众逐渐意识到,这种依赖限制了日本外交自主性,使其在国际事务中陷入被动。他们开始思考,日本应摆脱过度依赖,实现外交自主,维护国家利益与尊严。



结语

这场贸易摩擦正在加速全球权力格局的变迁。美日贸易额占全球比重从2010年的11.2%降至2025年的6.7%,而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同期增长至全球15.8%。

当东京银座的超市货架开始出现更多巴西大豆加工的豆腐,当美国农场主不得不将滞销大豆转售至非洲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贸易谈判的破裂,更是旧时代霸权逻辑的式微与新全球化秩序的胎动。

未来的世界经济地图,或许不再由单一霸权主导,而是由多元经济体通过规则共建、利益共享,勾勒出更具韧性的发展图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