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一线城市中,像上海这样集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功能于一身,同时保持制造业规模与顶级港口地位的复合型大都市并不多见。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抓住了宝贵的历史机遇,在国家战略的助推下,迅速成长为全球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世纪之交,上海主动迎向中国加入WTO的浪潮,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逐步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航运中心。
但上海仍在进化。随着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创新能力成为国际化城市扩大影响力的关键因素,科创中心逐渐演化为上海的新一轮功能定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六次来上海考察,总是时时关心上海的科创建设。2014年5月,总书记在上海先后考察了商飞、联影和上汽三家重点企业,听介绍,看产品,进车间,问市场,详细地了解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情况,与一线研发人员亲切交流。
也是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上海要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由此,上海确立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新目标。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不断提速。张江科学城承担着国家重大战略,在超强超短激光、蛋白质科学等领域打下扎实基础;嘉定新城成为新兴产业绿洲,氢能汽车、纳米材料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沃土上蓬勃生长;漕河泾开发区发展为智慧枢纽,以数字经济、科技金融编织成要素融汇的产业网络;杨浦滨江则倾力打造创业高地,长阳创谷等载体让大学生创业者的奇思妙想破茧成蝶……
现在看来,上海科创中心的提早布局十分关键。2022年末,由ChatGPT引发的人工智能热潮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科技愈发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和经济发展的引擎,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五个中心”建设的牵引下,上海正在加快构建“(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2+2”,分别是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推动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数字化和绿色低碳“两个转型”。“3+6”,就是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同时创新发展六大重点产业。“4+5”,就是加快培育四大新赛道产业和五大未来产业方向。今年第一季度,上海人工智能产值同比增速达13.2%,成为拉动全市GDP增长的重要引擎,贡献率在三大先导产业中位列第一。
2019年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强调,上海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其实,“四大功能”即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另一面,其体现了深化“五个中心”建设的质量导向和集成效应。
在“四大功能”的助推下,上海的城市能级进一步提升。2024年,上海城市经济规模迈入了5万亿元以上的新阶段,与巴黎、伦敦等国际化大都市的经济体量比肩。
新的阶段迎来新的挑战。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局势变化复杂,面对外部环境的挑战,“五个中心”的战略重要性再次凸显。
时下,人们在讨论经济发展话题时总是会谈到“韧性”一词。这实际上反映出,社会在应对外部冲击情况下,平衡发展和安全、短期与长期,增强经济架构抗风险性的考量。这种考量与上海“五个中心”的建设发展思路不谋而合。
在2023年考察上海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上海要以“五个中心”为主攻方向,统筹牵引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坚持整体谋划、协同推进,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联动发展,对上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上海必须创新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自身的特质和优势,尽快形成各中心、各功能的资源互通、优势互补,在大体量经济规模的基础上,加强整体协同,加速要素流通。
“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上海肩负着替国家试制度,为经济拼韧性,向未来抢先机的重任。面对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趋势,科技创新和技术迭代的范式变革,国际经贸关系和规则的重构,上海需要抢抓时间窗口,推动“五个中心”重点突破,加快产业前瞻布局,重构新的整体优势,形成战略上的先发和主动。
回望过去,上海就是在一次次的时代浪潮中,抓住机遇,迎难踏浪,从而塑造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城市。在新的历史挑战面前,上海也一定能乘风而上,推动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原标题:《上海建设“五个中心”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栏目主编:孟群舒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吴丹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