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晚间,“深圳市振兴陕西促进会”官方微信账号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员、退休干部、深圳市振兴陕西促进会首任会长、终身荣誉会长、国务院原副总理吴桂贤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25日5时58分,在深圳医院不幸逝世,享年87岁。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25年5月1日上午8时30分,在深圳殡仪馆大礼堂举行。

据了解,吴桂贤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纺织女工、全国闻名的劳动模范,她的人生历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时代传奇。吴桂贤从未料想过,在 “文革” 这段云谲波诡的政治局势中,自己竟会被时代浪潮推上权力高层。

1975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她被任命为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国务院副总理,年仅37岁。这个来自西北棉纺厂的普通女工,就此肩负起特殊历史时期赋予的重任,在风起云涌的政治舞台上,书写着一段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篇章。



▲吴桂贤

第一代纺织女工

1938年,吴桂贤出生在河南巩义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中有兄弟姐妹9人,她是老大。吴桂贤小时候,全家逃荒到了陕西咸阳,父亲有点文化,在一家粮店做记账先生,母亲在家操持家务。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紧,吴桂贤曾回忆说,小时候根本不知道真正的菜是什么味儿,整年都是吃野菜,从她记事起,就天天出去捡煤核儿贴补家用。

1951年,西北国棉一厂招女工,13岁的吴桂贤马上报了名。当时招工规定年龄最小不得小于16岁,吴桂贤也谎称自己已经16岁了,在称体重的时候,她又事先在兜里放了一些石头才勉强通过。但身体娇小的个头,人家哪里肯信,但招工负责人还是被眼前这个坚强又倔强的女孩打动了,破例招了一名“童工”。从此,吴桂贤穿上了白围兜,戴上了白帽子,成了西北国棉一厂第一批工人。

14岁的吴桂贤站在郑州国棉三厂的大门前,青涩的面庞被晨光镀上一层金边。轰鸣的纺织车间里,这个河南农村姑娘展现出了惊人的勤奋,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保养机器,操作台前总是挂着她用碎布缝制的“节约袋”,哪怕一颗螺丝钉都要仔细回收。正是这种刻入骨髓的工匠精神,让她在1958年创造出“万锭不断头”的全国纪录。



▲吴桂贤

在纺织女工群体中,吴桂贤像一团跳动的火苗。她带领“赵梦桃小组”将接头速度从每分钟40次提升到60次,用自制的竹片代替进口钢片节约外汇,在车间角落开辟“流动课堂”传授技术。

吴桂贤自1958年以来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厂级标兵,多次被评为三好学员、优秀学员。1964年、1966年连续两次被评选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1965年吴桂贤以个人和赵梦桃小组代表的名义,出席西北公交战线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并被评为全国纺织系统先进典型。

吴桂贤吃苦耐劳,心地善良,待人热诚厚道,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当她的照片第一次登上《人民日报》时,这位扎着粗辫子的劳模还不知道,命运即将为她打开一扇更宏大的门。

新中国第一位女副总理

1964年,吴桂贤作为纺织工人的代表参加了国庆观礼,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

1966年,“文革”爆发,一些老干部一夜之间成了“三反分子”,吴桂贤感到很不理解。她到北京学习时,总是把毛主席、周总理的讲话认真记在笔记本上。回到单位后,她努力按照党中央的政策办事,制止“造反派”的一些过激行为。

1968年,吴桂贤毕业于西北大学。此时,“文革”的斗批改告一段落,各地开始成立革命委员会。1969年,吴桂贤作为“老中青”三结合的青年干部,在党的“九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70年,她被任命为西北国棉一厂党委副书记,次年又当选中共陕西省委委员、省委副书记。1973年,在党的“十大”上,她再次被选为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候补委员。

1974年9月,吴桂贤作为工人阶级的代表,陈永贵作为农民的代表,他们一起参加了中央的一个会议。会议结束后,毛泽东批示:陈永贵、吴桂贤两同志留下参与政治局工作。吴桂贤就这样留在了北京。

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吴桂贤的工作实行“三三制”,即每年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央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回原单位劳动,三分之一时间到各地调查研究。到中央工作的这几年,吴桂贤的工作关系始终在西北国棉一厂,她的工资也一直没变,每个月67.2元。

当时政治局每次开会,吴桂贤都觉得自己资历最浅,感到非常拘束。大家讨论问题时,吴桂贤也都是只听不发言,会议结束时,主持人问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吴桂贤就大声说:“没意见!”

1975年初,毛泽东为了培养革命接班人,提出要从工农兵中选拔干部。当时需要从工人中选拔一名副总理,而且要女性。周恩来提出从西北的工人劳模中选拔一人,最终选中了吴桂贤。



▲吴桂贤

这位来自陕西咸阳国棉一厂的纺织女工吴桂贤,以37岁的年纪创造了新中国政治史上的两个“第一”:第一位女性副总理,最年轻的副总理。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跨越,不仅是个人的传奇,更折射出那个特殊年代中国政治生态的独特光芒。

1975年的中南海西花厅,吴桂贤的办公室始终亮着灯。这位副总理保持着纺织女工的习惯:早晨五点起床批阅文件,公文包里永远装着笔记本,遇到不懂的经济术语就向秘书请教。在讨论引进化纤设备的会议上,她掏出珍藏的棉纱样本:“每吨国产棉花要消耗20立方米水,进口设备必须考虑节水指标。”

特殊年代的特殊政治安排,让这位“工农兵代表”获得了参与国家治理的机会。她推动轻工业部建立“工人智囊团”,把纺织厂的“诸葛亮会”经验移植到政策制定中;在考察上海纺织厂时,她脱下皮鞋换上工装,钻进车间和女工们探讨设备改造方案。这种独特的执政风格,犹如一股清流注入庙堂。

1977年,在党的“十一”大上,吴桂贤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这年9月,她向中央申请辞去副总理的职务,要求回陕西基层工作,最终得到了批准。中央组织部作出批示:“吴桂贤同志回陕西工作,中央已经同意。可以安排当大城市的副市长或大型国有企业的副厂长。”

1977年秋,吴桂贤悄然回到咸阳国棉一厂。她没有选择留在北京,而是重新戴上白色工作帽,在熟悉的纺织机前继续着中断的工号。1978年,她任西北国棉一厂党委副书记。1981年6月起,任厂党委副书记、厂工会主席。1988年,她南下创业,任深圳外贸集团公司与港人合办的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1998年,60岁的吴桂贤正式退休,中共中央组织部专门下发文件,让她退休后享受正厅级待遇。

2019年,83岁的她仍保持着每天读书看报的习惯,书架上那本翻旧的《中国纺织史》扉页写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当记者问及这段经历时,她曾抚摸着机台上的纱锭:“治国和接线头其实是一个道理,都得实实在在。”

【资料来源:深圳市振兴陕西促进会、中红网、吴桂贤遗体告别仪式小组、吴氏同盟网等】

撰文:李影

视觉:王学民

统筹:李秀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