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凌晨1点,IP显示为浙江的视频博主@勇敢哥发布了一条视频,只见他这样说道:不食江团,不知鱼味。

我国味道鲜美的淡水鱼可不少,也不知道这位博主哪来的底气,敢说出这样的话来,或者说这条鱼大有来头?



视频中,一条长相独特的鱼正被摆放在岸边台阶上,此时它的腹部朝上,鱼鳃还在微微张合,只是从它的鱼嘴就不难看出,这条鱼有些特别。



再纵观整条鱼的外貌结构,我们可以发现它的头部呈圆锥形,鱼嘴朝下像个大吸盘似的。

由于角度的问题,鱼尾部分只能看个大概,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条无鳞鱼。



这样一条奇怪的鱼,难不成是黄辣丁或者鲶鱼的亲戚?



“见多识广”的网友们在看到视频之后,并没有发生激烈的讨论,反而纷纷留言打听起了具体的位置,看样子多数网友已经认出了这条鱼的来历和身份。



上海一位网友却这样说道:真的味道一般,除了鱼泡好吃点!

只不过这样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博主对此也表示是没做好吧!

同样的食材在在不同人的手里烹饪,得到的菜肴的确会存在较大的区别,这一点相信很多朋友都亲身体会过吧。



本以为大家都认识视频中的这条鱼,结果浙江一位网友留言道:什么鱼,我没有吃过,可不可以送给我啊?

如果这位网友知晓视频中这条鱼的来历和它的鲜美程度,也不知道他还会不会这样说。



这位博士深夜钓到的这条鱼,钓鱼人又称它为江团,学名长吻鮠,江湖人称“鱼中隐士”。

它长得低调:银灰身子,圆脑袋,没鳞片,但一筷子下去就能让人“叛变”——“以前觉得鲥鱼是鲜味天花板,直到吃了江团。



河豚、鲥鱼、刀鱼被誉为长江三鲜,而江团则被称作“长江第四鲜”,江团的鲜,是带着“矛盾感”的。

肉质像豆腐一样嫩,筷子一夹就颤巍巍地抖,入口却弹牙。明明是淡水鱼,却自带一丝海鱼的甘甜。



并且江团几乎没有小刺,也就是肌间刺,整条鱼只有一根主骨,大口吃肉也不用提心吊胆。

老一辈常说“江团出水就死”,离了长江水,鲜味立马打对折,所以能吃到野生江团的,都是被长江眷顾的幸运儿。



在江南,江团是宴席上的“隐藏菜单”,一锅奶白的鱼汤,几片嫩姜,撒一把葱花,鲜得人眉毛掉下来。

湖南人则爱用剁椒蒸,红艳艳的辣椒盖住鱼身,热油一泼,辣味钻进每一丝鱼肉里,麻辣鲜香直冲天灵盖。

有食客形容:“吃江团像在舌尖放烟花,第一口惊艳,第二口上瘾,第三口……根本停不下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长江边的菜市场里,江团和其他鱼挤在木盆里叫卖。

老渔民回忆:“那时候江团不值钱,卖不过鲢鱼!”

然而“月盈则亏”的道理亘古不变,2000年后,环境变化、过度捕捞等让江团数量断崖式下跌。



2010年,江苏一家餐馆端出“天价江团宴”,一条鱼卖到上千元,食客一边骂“抢钱”,一边偷偷预约:“就想尝尝传说中的味道。”

野生江团的稀缺,催生了人工养殖。

但老饕们一口就能吃出差别:“养殖的肉是软趴趴的,野生的鲜味里有种野劲儿,像在嘴里蹦迪!”

有厨师比喻:“野生江团是李白写的诗,狂放不羁;养殖的像是临摹贴,形似神不似。”



对于江团,大家了解多少呢?之前是否有钓到或者吃过江团呢?

欢迎大家留言探讨,各抒己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