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前,印度以“反恐”为名,单方面宣布暂停《印度河水条约》,切断对巴基斯坦的水资源供应,引发南亚局势骤然升温。
这一举动不仅让克什米尔地区的紧张气氛达到沸点,也让国际社会屏息关注:印巴冲突会否演变为全面战争?
与此同时,作为巴基斯坦的“全天候战略伙伴”,中国的态度备受瞩目。
而就在外界猜测中国是否会“选边站队”之际,中方亮出了最新立场……
中国的最新表态,首先体现在对巴基斯坦政治诉求的坚定支持。
面对印度单方面暂停《印度河水条约》的行为,中国外交部明确表示反对,认为此举不仅违反了1960年签署的《印度河水条约》所规定的国际义务,更是对巴基斯坦人民基本生存权的挑衅。
印度以“反恐”为借口,试图通过切断水源对巴基斯坦施加经济与人道压力,这种“水恐怖主义”行为被中国视为破坏地区稳定的单边主义冒险。
中方支持巴基斯坦提出的建议,即邀请中国、俄罗斯等国组成联合调查组,以中立第三方的身份,彻查4月22日发生在帕哈勒加姆的恐怖袭击真相。
此立场不仅体现了对巴基斯坦主权与安全的尊重,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信号:中国反对任何国家以“反恐”为名,行地缘政治打压之实。
更重要的是,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与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伊沙克·达尔的通话中,提出了“三个支持”的明确立场:
支持巴基斯坦维护领土完整的努力,支持其参与地区安全对话机制,支持其通过国际法途径主张权益。
这一表态精准回应了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核心关切,同时也为巴方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多话语权提供了背书。
不仅如此,这种“精准支持”既避免了刺激地区紧张局势,也为后续的安全与经济支持奠定了基础。
正是这种冷静而坚定的政治表态,让巴基斯坦在面对印度的强硬姿态时,拥有了更多底气。
而在政治支持之外,中国通过安全与经济领域的实际行动,为巴基斯坦构建了一道应对印度压力的“防火墙”。
中国并未直接介入印巴军事对峙,而是通过强化与巴基斯坦的联合反恐演习和军事技术合作,形成对印度军事冒险的战略牵制。
中巴两国近年来持续深化在无人机技术、导弹防御系统等领域的合作,这不仅提升了巴基斯坦的国防能力,也在无形中对印度形成了威慑平衡。
此外,中国积极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就印度断水行为展开紧急磋商,要求国际社会关注克什米尔地区因水资源危机可能引发的人道主义灾难。
这一多边机制的介入,不仅为巴基斯坦争取了国际支持,也为冲突升级设置了“防火墙”,避免了局势进一步失控。
与此同时,中国在经济领域的支持更为直接且务实,为帮助巴基斯坦抵御印度可能的经济制裁,中国将中巴本币互换额度从300亿人民币增至400亿人民币,相当于巴基斯坦外汇储备的56%。
该举措为巴基斯坦提供了重要的流动性保障,使其在面对印度经济封锁时不至于陷入财政危机。
此外,中国加速推进中巴经济走廊(CPEC)框架下的瓜达尔港能源枢纽建设,确保巴基斯坦在水电系统可能受损的情况下,仍能通过陆路能源通道维持基本运转。
这些经济支持措施,不仅为巴基斯坦提供了危机缓冲带,也展现了中国作为可靠伙伴的承诺。
不过,尽管中国在政治、安全与经济领域对巴基斯坦提供了多维度支持,但其核心立场始终是“止战促和”。
中国外交部明确表示“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这一表态既针对印度借反恐之名制造地区动荡,也对巴基斯坦内部可能出现的激进势力冒险行为提出了警示。
在4月27日的表态中,中国重申,克什米尔争端应根据《联合国宪章》及相关安理会决议,通过和平方式解决。
为此,中国提出了两项具体建议:一是重启印巴外长级热线,促进双方直接对话;二是建立克什米尔水资源联合监测站,以制度化方式管理水资源分配,防止类似断水事件再次发生。
而这些建议不仅体现了中国对和平解决争端的承诺,也为印巴双方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降温”路径。
更重要的是,中国明确反对将争端军事化。
在印巴双方因帕哈勒加姆袭击事件而剑拔弩张之际,中国通过外交渠道呼吁双方保持“最大克制”,避免将冲突推向不可控的全面战争。
作为一个经历了百年屈辱却崛起为全球大国的国家,中国深知战争的代价,因此始终将和平发展作为外交政策的核心。
与此同时,中国也通过支持巴基斯坦的正当权益,表明了其维护地区稳定的决心。
这种“支持但不鼓励战争”的平衡策略,不仅让巴基斯坦感受到来自中国的温暖,也让印度意识到,任何单边冒险都将面临国际社会的制约。
可以说,无论是政治上的坚定支持,安全与经济上的务实援助,还是对战争红线的清晰划定,中国都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范。
面对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中国以冷静、理性和担当,为巴基斯坦撑腰,为和平护航。
参考资料
新华网:《王毅同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达尔通电话》2025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