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那几天冷汗涔涔、小腹如刀绞,甚至呕吐晕厥……痛经不是“忍忍就好”的小毛病,而是身体发出的红色警报!



痛经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1. 肝郁血虚,经血不畅

情绪诱因:压力过大、长期抑郁或易怒,导致肝气郁结,气血运行受阻。肝藏血,肝郁则血虚,经血失于濡养,加之 “不通则痛”,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血暗红有血块。

典型表现:经前乳房胀痛、胁肋刺痛,情绪波动时痛经加重,伴面色萎黄、心悸失眠。

2. 脾虚湿滞,瘀阻胞宫

饮食伤脾:贪食生冷(如冰饮、寒凉水果)、节食减肥等损伤脾胃,脾虚则水湿内停,湿浊与血互结,形成痰湿瘀阻。

体质基础:湿性黏滞,易阻滞胞宫气血,导致经血排出不畅,表现为经期小腹坠痛、经血黏腻、舌苔厚腻。

3. 其他致病因素

寒凝血瘀:经期受凉、冒雨涉水,寒邪客于胞宫,血遇寒则凝,症见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经血暗黑夹血块。

肝肾亏虚:先天肾气不足或多产伤肾,精血匮乏,胞宫失养,表现为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腰膝酸软、月经量少色淡。



痛经中医怎么调理能根治?

新加坡贡方堂TCM中医妇科专家丘保润医师表示,痛经在中医称为“经行腹痛”,针对肝郁血虚、脾虚湿滞型痛经,丘保润医生临床常用《金匮要略》经典方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该方养血而不滞血、祛湿而不伤阴,尤其适合体质偏虚、兼有痰湿瘀阻的痛经患者。

当归芍药散由当归9g、白芍18g、川芎6g、茯苓12g、白术12g、泽泻15g组成。

方中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活血、柔肝止痛,其中白芍用量独重,可缓急止痛,缓解子宫痉挛性疼痛。

茯苓、白术、泽泻健脾祛湿、利水消肿,消除脾虚湿滞导致的小腹坠胀、经血黏腻。

特点:肝脾同调,气血兼顾,使血虚得补、肝郁得舒、湿浊得化,从根源改善痛经。

加减应用:寒凝者加肉桂 6g、艾叶 9g 温经散寒;血瘀重者加桃仁 9g、红花 9g 活血化瘀;肝郁化热者加丹皮 9g、栀子 9g 清热疏肝。



医案

患者:刘女士,32岁。

主诉:因经期腹痛伴腰痛3年。经期小腹疼痛严重,伴腰部酸痛、乏力、腿软。超声检查是子宫腺肌症

初诊:观察舌苔,发现舌质淡红,苔白腻,且脉弦滑。

开方:当归芍药散加减。

方药当归、白芍、川芎、泽泻、茯苓、麸炒白术、石菖蒲、浙贝母、黄芪、淫羊藿、醋鳖甲(先煎)。

二诊:服用14剂后,患者痛经症状减轻,小腹稍有不适,但效果显著,继续原方巩固。

结果:经过三次治疗,患者经期腹痛已经没有发作,停药后随访半年,经期无再腹痛发作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