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4月28日报道(记者 黄莹莹) 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短片单元评委、演员兼制片人梁静在郎园接受了《参考消息》的独家专访。谈及本届入围短片作品,梁静指出一个令她欣喜的创作趋势:年轻导演正褪去浮躁,以沉稳姿态回归电影本质。面对短视频冲击与AI技术挑战,梁静坦言“心态矛盾”,她呼吁创作者在变革中坚守真诚。她还透露,即将于暑期档上映的电影《东极岛》,将通过前沿技术给观众带来不同于以往的感官体验。


梁静

“把电影拍得像电影”

《参考消息》:作为本届北影节短片单元的评委,您如何定义一部优秀的短片?您最看重哪些核心要素?

梁静:短片就是电影的雏形,所以我会以电影的标准来评判短片的优劣。一部优秀的短片必须具有三个核心要素:艺术性、思想性和创新性。此外,在当下碎片化时代,观众的观影习惯已发生改变,因此情感浓度和叙事节奏对短片也非常重要。

Q:今年的入围短片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或颠覆想象的作品?

A:很遗憾,今年没有太多颠覆我们想象的作品,但有几部作品比较令人惊喜,它们回归了传统叙事,结构非常工整,在视听设计上、镜头语言、表演和情感表达上都相当扎实。这几部短片的导演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这也体现出年轻创作者们心态愈发沉稳,不再那么浮躁。

获得最佳摄影奖的短片,导演以年轻人特有的视角讲述了一段未成年人的故事,叙事视角很新颖。而且导演是摄影系毕业,镜头语言富有创意,给评委留下深刻印象。在如今有些导演拍电影就像记流水账的环境下,能把电影拍得像电影,能真正运用电影语言展现作者性是非常难得的。

Q:您如何看待短视频对传统短片创作生态的影响?是挑战还是机遇?

A:我们首先要明确短视频和短片的区别。短片是电影的一个种类,是致力于展现高艺术性、传递审美价值观以及作者表达的作品;而短视频主要是信息采集与传递的工具,两者的创作目的和艺术追求完全不同。

短视频的兴起确实改变了人们的观影习惯,很多人越来越不愿意花时间去思考电影中的隐喻或镜头语言,而是更喜欢直接获取信息。这对传统短片和长片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但另一方面,在这个碎片化时代,短片也可能迎来新的机会。因为它比长片更符合现代人的观看节奏,同时又比短视频更具艺术深度。本届入围作品中就有一些导演在尝试短片的商业化路径,且技法成熟,这或许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Q:您对年轻导演有什么建议?

A:我认为讲故事的能力和叙事节奏至关重要,同时也要注重提升短片的艺术性和作者性。我建议年轻导演在起步阶段一定要坚持个人风格。只有打好基础,形成独特风格,才有可能稳步发展。导演还要具备持续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和探究人性的能力,否则很难创作出具有深度、能够流传的作品。另外,为人处世也很关键,只有赢得团队成员的尊重和信任,才能更好地开展创作工作。在当前变化迅速的市场环境下,创作者需要保持对专业的尊重,怀揣勇气和才华投身电影行业。


4月20日,梁静(右二)出席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短单元终审评委亮相媒体见面会。(视觉中国)

“很多事能不能做好,关键在于能力而非性别”

Q:您会特别关注女性视角的作品吗?

A:我会关注。这次获奖的短片《智齿》,导演是男性,但影片是女性视角,我就很喜欢。我想强调的是,很多事能不能做好,关键在于能力而非性别。男导演可以拍好女性视角的作品,女导演也可以拍好男性视角的作品。

Q:您作为一名女演员和女性制片人,在职业生涯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吗?

A:我跟很多女演员一样,都在中年时期面临职业困境。我之所以做幕后,就是因为没有戏演了。女演员到了一定的岁数后,就会被边缘化,这是市场的选择,你只能无奈地走到一边,然后等待一两个还不错的中年女性角色。但我不想一直被动等待,所以我开始做幕后、做制片人。制片人这个工作需要很理性的思维,跟搞艺术创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也有一段非常艰难的“转型”过程。

但很多困难的解决离不开男性。比如说《金刚川》,从剧本一个字都没有到上映,一共只用了3个月。管虎导演仅构思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就提交了400字大纲,当天下午制片部门就去丹东勘景了。与此同时,管虎、郭帆和路阳这三位导演开始一起讨论剧本,一个星期完成剧本,统一筹备后各自分头开拍。这种极限操作考验的是整个团队的协作能力,而不是性别。虽然我是一个女性制片人,但我们的团队中百分之八十都是男性,没有他们,我无法完成《八佰》《金刚川》这样的影片。


2024年5月16日,梁静(前右)和管虎导演(前左)出席第7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大都会》的首映礼。(新华社)

《东极岛》将给观众带来全新感官体验

Q:作为一名制片人,您更看重作品的作者性还是市场性?

A:作为创作者,我当然希望一部作品能坚持自我、有个性、有特色,但一部作品要走向市场,往往需要做出一些妥协。比如电影上映前的试映环节,面对观众的意见,创作者是坚持自我表达,还是顺应观众意见进行修改,这是个艰难的抉择。在我看来,对于市场化的商业片,我会根据观众的反馈和数据做一些适当的调整,但要注意分寸和尺度,不能完全被市场“带节奏”导致作品失去自身风格;对于艺术片来说,我希望它是极致的,是坚持到底的,不能是摇摆不定的。事实上,无论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风格化都是必要的。最怕的是既想要艺术表达,又想要商业成功,结果两头不讨好。

关于影片后期剪辑与内容上的改动,我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真人电影和动画电影的区别,动画电影只要建好模之后,它的修改、甚至是多次修改,都是相对容易实现的,但真人电影就很难,因为关系到重新召集工作人员、演员的时间是否能配合,甚至重新搭建场景,难度很大。这就要求导演和团队在最初的创作判断上做到精准,并始终坚持原有创作理念,不轻易被市场左右。但在现实中,很多创作者会面临各方面反馈带来的修改压力,这确实是个难题。

Q:您如何看待AI、VR等新技术对影片创作的影响?是否鼓励创作者大胆尝试?

A:对于新技术,我的心态很矛盾。比如我们刚刚拍完的《东极岛》,这部电影的海面拍摄难度很大,如果采用全实景拍摄,会非常危险,所以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到水棚拍摄。但是水棚又难以营造出真实的海浪质感,所以大量的镜头需要通过特效去完成。相对于特效来说,AI的成本会低很多,但目前AI技术分辨率不够,达不到在大银幕上呈现的要求。如果AI技术能更加成熟,就能节省大量时间和费用,作为制片人,我很期待AI技术能快速发展。

但另一方面,当我们真的有了这样的AI技术后,会不会出现其他问题?灯光、布景,甚至是编剧和演员等岗位是否会被取代?对于资方来说,新技术可能带来更大利润空间,但对整个电影行业而言,或许会产生致命影响。虽然很难预测未来电影技术的发展走向,但我们必须积极拥抱新技术,顺应时代潮流,同时也要把握好分寸,避免过度依赖或妥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