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4月23日举行的气候与公正转型领导人峰会凝聚了全球共识,强调气候行动不可停滞,呼吁在多边主义受冲击的背景下平衡发展与减排。绿色转型是未来经济引擎,而高碳投资则可能加速沦为“搁浅资产”。中方在峰会上提出的重振多边主义、深化国际合作等主张,是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全球南方”国家之间应加强合作,推动绿色技术流通;发达国家需履行资金支持责任,共同保障气候目标落实。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在4月23日举行的气候与公正转型领导人峰会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达成重要共识:气候行动永不停步。

这场由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与巴西总统卢拉共同主持的线上峰会,汇聚了包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以及气候脆弱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关键声音。

峰会召开正当其时。今年适逢《巴黎协定》通过十周年,第30届联合国气候大会 (COP30) 将在巴西亚马逊雨林举行。多边体系正承受单边主义与贸易壁垒的双重夹击,各国亟需重新校准国际秩序和国际贸易投资中的角色定位,平衡国家安全和能源安全诉求。

在此背景下,全球气候合作极易陷入信心低谷,但气候行动的前瞻性抉择将深刻塑造未来格局——今日的投资决策,或将锁定高碳路径,亦可助力气候行动。以化石燃料基础设施建设为例,这类投资尽管短期内看似有利可图,但实则暗藏重大风险。若国际社会加速气候行动进程,或可再生能源技术实现突破性发展,则相关化石燃料投资项目将迅速沦为“搁浅资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的绿色产业实践为破解困局提供了重要启示。正如古特雷斯所言:“可再生能源革命是本世纪的经济引擎,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这一历史潮流。”

再过几周,中欧将迎来建交50周年,回望过去十年的气候合作历程,双方共同作出的气候承诺已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支柱。作为扎根中国的欧洲环保组织成员,我亲历了两国在气候与环境领域的深度合作,见证了诸多实质性成果。即将到来的50周年纪念,正是双方重申气候伙伴关系、拓展合作深度的重要契机。

在气候行动领域,南方国家之间,特别是大型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协作同样关键。这些国家在规划发展路径时,需探索如何在绿色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在低碳未来中占据战略优势。随着气候变化加速超出预期,构建适应气候极端事件的经济体系已成为所有国家的必修课。

线上峰会召开前夕,COP30候任主席安德烈·拉戈开启北京之行。此访不仅彰显了巴西对气候峰会的高度重视,更向世界传递出明确信号——作为“全球南方”经济体的中巴两国,将在气候治理领域持续发力,加强合作。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而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传递出三重核心信息。一是呼吁重振多边主义精神。国际法作为国际秩序的基石,绝非天然存在。近期国际局势的波动已敲响警钟,如果没有这一基础,《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乃至整个多边体系都将沦为空谈。这凸显了国际法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二是深化国际合作,推动优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的自由流通,特别强调要“让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而关税壁垒显然将阻碍技术流通,扰乱供应链。习主席还在讲话中承诺“中国将大力深化南南合作,继续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三是承诺中国将于联合国气候变化贝伦大会前,“宣布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这一承诺具有里程碑意义。部门细化的减排目标将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而全温室气体覆盖,尤其是强化甲烷管控,也十分重要,因为甲烷的温室效应远超此前认知,将其纳入管控体系将显著提升气候治理效能。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当前全球气候治理面临关键机遇期。在推动绿色技术自由流通的同时,中国应抢抓与新兴经济体共建绿色产业链的战略窗口期。唯有实现气候友好型技术的全球化生产,才能确保全球气候转型的速度与质量,这种商业和技术的共享,还可强化气候转型的政治共识,有效化解贸易摩擦风险。

我们完全赞同习近平主席强调的法治原则,建议各国将气候目标纳入立法框架。完备的法律体系是确保减排行动有序、高效、公平推进的根本保障,其红利将惠及转型期的全社会。中国在环境法治建设领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构建起覆盖三级法院的专业化环境资源审判体系,并培育出数千人的环境公益诉讼检察队伍。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有助于进一步有效管理新建燃煤电厂的排放,确保新增电力产能不突破排放总量红线,为2060碳中和目标构建平稳、低成本的转型路径。

发达国家必须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责任,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领导作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助力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转型。

联合国、巴西、中国、欧盟及气候脆弱国家已共同发出“气候行动永不停步”的强音,各国政府和全球产业更应该主动拥抱一个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未来。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Climate leadership at a critical time"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栾瑞英

编辑:张钊


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