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知道“西学东渐”,比如400多年前,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带着西方科学来到中国;而相对少人知晓的是,从1480年《曼德维尔游记》对东方的浪漫想象,到《论语》拉丁译本助燃欧洲启蒙运动的理性之光,再到以《赵氏孤儿》为代表的18世纪欧洲的“中国戏剧热”,这一切同样值得“逆向溯源”。
115卷本。徐瑞哲 摄
4月28日,“‘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专项规划项目”《东学西传文献集成初编》在上海师范大学首发新书。《东学西传文献集成初编》“一期”刊印115卷,是上海图书馆、上海师范大学与复旦大学出版社联合整理编纂出版的大型文献丛书,也是上师大、上图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更是近年来上海规模最大的外文文献编纂出版项目。
精华本之《中国人的军事艺术》。徐瑞哲 摄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东学西传文献集成初编》以“经典西译”、“学术文化”、“游记纪实”三类文献展现了15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向欧洲传播的历史轨迹,揭示西方认识中国的文献依据,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百余卷大书共收录文献77种,其中徐家汇藏书楼所藏文献达67种。
书影内页:中国哲学家孔子。
从文化范围看,新书涉及文种包括拉丁语、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文献出版地涵盖当时西方大部分主流国家和地区,以具体文献展现了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面貌,揭示了16至19世纪400年间中国文化西传的历史轨迹,彰显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重大影响力,以及在现代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精华本(左)及全卷。徐瑞哲 摄
以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为编委会主任的专家团队认为,这次系统性整理、影印西文汉学文献,其价值远不止让这批尘封的典籍“复活”,更在于它以全球史视野,重新锚定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坐标系中的位置。这部文献集成包含中国文学、历史、科技著作的西译,以及西方研究中国的书目等工具书——用文献证实了一条被长期忽视的文明动脉:中国文化深度参与塑造现代世界的思想底色。
书影内页:桑蚕辑要(意大利文版)
在上海,自明末以来,徐光启作为“中西汇通第一人”,为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性格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因。600年来,上海枕江滨海、中西交汇、得风气之先,成为我国中外文化交流重要枢纽,收藏于沪上各级文化机构的文献资源具体而生动地记录了这一历史过程。此次新书出版正是助力徐家汇藏书楼馆藏文献“保存好、研究好、出版好”,成为上海市古籍保护工作重大成果之一。
书影内页:中国建筑。
上海师大人文学院教授苏智良表示,“东学西传”相比“西学东渐”研究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与国家所强调的加强文明互鉴研究、宣传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仍有一定距离。此前,早在2010年,上海市委宣传部批准引进的“罗氏藏书”,就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单批西方汉学文献购买项目,这批珍贵文献在此次新书出版中显示了重要作用,产生了良好社会效益。
新书揭幕。徐瑞哲 摄
近年来,上海高校、图书馆、出版界日益重视中西文化交流研究,设立与此相关的研究机构。上海师范大学成立“光启国际学者中心”,并与上海市社联、世纪出版集团联合成立“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研究中心”,上海图书馆也在徐家汇藏书楼建立“中西文化交流研究资料中心”。此项目实施过程中,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发挥各自优势,成为“文献挖掘—学术阐释—出版传播”合作模式的成功实践。
书影内页:中国文化教程
原标题:《115卷《东学西传文献集成初编》首发,沪上藏书楼历史珍籍见证东西文明互鉴》
图片来源:除书影内页外,徐瑞哲 摄
题图来源:精华本之《茶树自然史》。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