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出了许多爵位。
这些获得爵位的人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自然是随朱元璋一路打天下的元老功臣,第二种是敌对阵营及时“跳槽”到朱元璋这边,为他安定地方作出过贡献的人物,第三种便是朱元璋本人的亲戚。
但有这么一个人以上三种都不是,没有参与朱元璋平定天下的任何战役,也和朱元璋没有血缘关系,却获得了“义惠侯”这个爵位,此人就是刘继祖。
要知道,朱元璋给出的爵位虽多,但在级别上是相当严格的。
即便是徐达、常遇春这样的顶级功臣,也只得到了公爵爵位,而一直为朱元璋出谋划策的谋臣刘伯温甚至只有伯爵爵位,比侯爵还低。
那么这个刘继祖究竟何德何能,能得到朱元璋如此厚待呢?
其实刘继祖也没做什么大事,只是发过一次善心而已,而这一善意之举让他的家族得到了近300年的荣华富贵。
事情还要从元末乱世说起,朱元璋有一句话叫“朕本淮右布衣”,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朱元璋原本就是淮西地区的一个普通百姓,而且是很穷的那种,在历代开国皇帝中可以说是起点最低的了。
刘邦好歹还当过亭长,能拉上县里的官吏聊天,而朱元璋家里就是贫农,没有任何背景,当时没人想到他将来能当皇帝。
而在1344年,朱元璋本就艰难的生活又遭遇了沉重一击,淮西地区发生严重旱灾和蝗灾,随后又爆发了瘟疫。
元朝表面上赈灾,实际上却没有多少粮食发到灾民手里,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都在灾荒中去世。
面对亲人的去世,朱元璋自然是悲痛万分,而在悲痛过后,又有一个现实问题摆在朱元璋面前,那就是如何安葬。
随便找块地安葬可不行,当时土地兼并严重,这些地都是有主的,要葬在别家的地里那别人可不干。
要安葬首先就得有块地,但朱元璋本就穷得叮当响,哪来的钱买地呢?
亲人无处下葬,朱元璋也无可奈何,关键时刻,附近的小地主刘继祖伸出了援助之手,给了朱元璋一块地安葬亲人。
坟地的问题解决了,但朱元璋还是没钱买棺木和寿衣,连祭品都买不起。
无奈之下只好找了几件破衣服一卷,草草下葬。
后来朱元璋回忆当时的惨状,感叹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安葬完亲人后,朱元璋陷入迷茫之中,既然种地活不下去了,那他该何去何从呢?思来想去,他决定进皇觉寺当和尚,寺庙总有饭吃。
可寺庙也不是想进就进的,不然居民为什么不都进庙里当和尚呢?
进寺庙也是得花钱的,而朱元璋没钱。
此时又一位善人登场了,邻居汪大娘拿出积蓄,准备把儿子曹秀送入皇觉寺,得知朱元璋也想进寺庙后便做了个顺水人情,把他也送了进去。
朱元璋称帝后,皇觉寺改名龙兴寺。
寺庙里的生活很艰苦,朱元璋作为刚入寺的小沙弥,各种脏活累活都要干,不过总算是有一口饭吃了。
可朱元璋安顿下来没多久,皇觉寺周围也发生了饥荒,寺庙收入锐减,住持只能打发和尚们出去化缘,朱元璋也踏上了流浪乞讨之路。
可以说朱元璋早年是饱经磨难,不过也正是这一系列磨难造就了他的传奇。
如果朱元璋家里没有遭灾,可能他一辈子就待在濠州,过着和祖辈一样的生活,运气好点能当个富农,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开国皇帝。
数年的流浪生活大大开拓了朱元璋的视野,也锻炼了他的心性,他回到皇觉寺时已经脱胎换骨。
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定远县富户郭子兴起兵响应,随即攻克濠州。
朱元璋的儿时好友汤和也在郭子兴的队伍中,他写信邀请朱元璋参加起义军。
朱元璋一开始还有些犹豫,但师兄告诉他有人知道了此信,要去告密,他终于下定决心前往投奔郭子兴。
之后就是我们熟悉的故事了,朱元璋加入义军后很快崭露头角,却因此受到郭子兴的猜忌。
但即便如此,朱元璋还是立下赫赫战功,逐步扩大了自己在义军中的影响力,并在郭子兴去世后接管了他的势力。
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最终扫平群雄,于1368年建立明朝。随即挥师北伐,一举攻克大都,元顺帝出逃,元朝灭亡。
而在统治稳定下来后,朱元璋也开始寻找当年的恩人,却得知刘继祖和汪大娘后来也都在瘟疫中去世了,不过两家的儿子还在。
悲痛之下,朱元璋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妻娄氏为侯夫人,刘继祖的儿子也被朱元璋留在身边当侍卫,赐名刘英。
汪大娘的儿子曹秀则被改姓为汪,赐名为文,也享受了荣华富贵。
虽然说这个义惠侯是追封的,而且不能世袭,但与朱元璋对大多数功臣的态度相比,这已经相当大方了。
刘、汪两家的后代得以长享富贵,而且后来朱元璋清洗功臣时也并未被波及。
朱元璋还给他们找好了铁饭碗,那就是管理皇陵。
注意,是管理皇陵,不是打扫皇陵或看守皇陵。也就是具体的活都是下面人去干,他们两家只要管一下就行了。
皇陵向来是封建王朝最重视的建筑之一,待遇如何自不必说。而且这还是世袭的,明朝存在一天,他们就能管理皇陵一天,等于是朱元璋给他们找了个能传代的铁饭碗,而且收入丰厚。
1374年,朱元璋设立皇陵祠祭署,任命汪文为署令,刘英为署丞,也就是一把手和二把手。
汪文去世后刘英接任署令,但此时他身体也不太好了,便去南京找朱元璋,可能是想见最后一面。
但朱元璋大概太忙了,没顾上见他,刘英一气之下自己走了。后来朱元璋派人去请,他也不去。
要知道朱元璋当皇帝后可是相当严酷的,多少功臣只是犯个小错,甚至没犯错都会被杀,比如傅友德。
而刘英不算开国功臣,还公然抗命,放常人身上朱元璋早就让他人头落地了。
但因为他父亲的特殊身份,朱元璋不但没杀他,还感到愧疚,觉得是自己怠慢了刘英,才把人家气走了——“朕为机务浩繁,兼寿有年,失顾问于英,三日复觉”。
而在刘英去世后,朱元璋还亲自写下《祭署令刘英文》纪念他,可见他有多么感激刘家。
刘英去世后,刘、汪两家继续负责凤阳皇陵的管理工作,直到明朝灭亡。如此算下来,刘继祖的一个善举就为他的家族换来了近三百年的荣华富贵,他的子孙甚至比许多开国功臣都过得要好。
可见改写命运的未必都是刀剑与权谋,也可能是一瞬间未经算计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