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从一颗水稻从播种到收获的“一生”,戴上草帽、挥汗种下一颗土豆,漫步田野采撷当季的野花,用最传统的方法拓印下春天。近日,来自俄罗斯、意大利、巴基斯坦等15个国家的上海大学留学生们走进宝山区罗泾镇花红村,开展“沪韵江南 农耕花红”美丽乡村行走体验之旅。

农耕课堂

解码千年稻作智慧


在花红村耕织园,留学生们围坐在古朴的木桌旁,开启一场与水稻的“文明对话”。讲解员老师手中的稻穗标本、传统农具及多媒体屏上的育苗动画交相辉映,从育苗、插秧、灌溉到收割的生动演示,让留学生们惊叹于中国农耕文化的细腻与智慧。“原来一粒米要经历这么多工序!”这些小小的米粒不仅是罗泾农民赖以生存的“致富经”,更承载着中国绵延千载、生生不息的农耕智慧。

春耕实践

泥土里的文明交融




田间课堂

携手翻耕


卷起裤脚、戴上草帽、挥动爬犁,留学生们走进花红村的千亩良田,翻土起垄,种下一颗颗土豆块茎。“播种时要留出生长的空间,就像不同文化彼此间相互包容。”老师的比喻,让田间地头的劳作多了几分哲学意味。当一行行土豆苗在阳光下舒展新叶,不同肤色的笑脸与春泥、新芽共同构成了文明交融、美美与共的生动图景。

手作时光

锤拓江南春色






一江千亩田,四季有花红。除去灿烂的农耕文化,花红村还有浓厚的风土人情。留学生们沿着蜿蜒的田埂漫步,脚下是松软的泥土,耳畔是吴侬软语的亲切问候。他们俯身采撷二月兰、蒲公英等乡野精灵,将这份春日馈赠带回耕织园,在帆布袋上拓印出罗泾的风景。来自埃塞俄比亚的Solomon举起作品笑道:“我要把中国的春天、阿婆的笑容、醉人的花香,一起背回非洲!”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沪郊海派新农村正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谐的生活方式以及体验农业等新兴产业资源禀赋,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新窗口。上海中华文化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农耕文化不仅体现在历史中,也体现在现实中,花红村就是一个缩影。学院携手宝山区中华文化学院和罗泾镇联合举办本次行走活动,旨在用好在地资源架起中外学子交流互动的桥梁,让留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式现代化新农村的美丽画卷。


夕阳倾洒,留学生们依依不舍地与村民挥手道别。“等到金秋丰收时节,我们一定再回来!”此次农耕实践不仅是一次乡村文化体验,更是一场跨越国界的交流。在俯身耕耘的晶莹汗水中,在采撷春意的欢声笑语间,这份跨越山海的珍贵记忆,将最本真的中国乡村模样,永远镌刻在异国学子的心中。

上海中华文化学院、宝山区委统战部、宝山区中华文化学院、罗泾镇相关领导出席活动。十字挑花、四喜风糕、婉娥沪剧、泾彩四季、五村联动的农文旅体验……传统与海派碰撞,经典与创新蝶变,一幅乡村振兴的发展画卷正在舒展。

未来,罗泾镇还将持续打造农文旅多样的在地中华文化研学体验线路,吸引更多中外学子走进中国的美丽乡村,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播和跨文化交流中来,持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罗泾故事。

喜报!宝山连续九届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

2025上海邮轮文化旅游节4月30日开幕,水陆空联动解锁滨江文旅新体验

第六届上海“五五购物节”,公交增加运能保障市民游客出行

通讯员:徐婧

编辑:潘乔雨

资料:网罗泾彩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