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吗?就在上周三凌晨两点半,印度尼西亚北苏拉威西省的鲁昂火山
突然发飙,喷出的火山灰柱直冲5000米云霄。这场面要是搁在电影里,那绝对是好莱坞特效团队烧掉三千万美元才能做出来的震撼画面。可现实比电影更魔幻——火山脚下838名居民穿着睡衣拖鞋就往外跑,火山灰像黑色暴雪似的往人脖子里灌。
这可不是印尼火山今年第一次耍脾气。去年11月东弗洛勒斯县的勒沃托比火山半夜喷发,睡梦中的村民连裤子都来不及穿,十口子人就这么被永远埋在了火山灰下。当时有个村长后来说,喷发前连个预警信号都没有,就听见天上打雷闪电,还以为是普通雷阵雨呢。
要说印尼这地方,活火山比咱们小区门口的便利店还密集。全国120多座活火山,就跟120多个不定时炸弹似的。您还记得2004年那场印度洋大海啸不?那也是印尼的火山地震带闹的妖。可您说奇不奇怪,这么个火山窝子里,居然还有旅行社组织火山观光团。今年1月就有个作死旅行团,明知道伊布火山要喷发,还硬带着游客往山上冲,结果被喷涌的岩浆追着屁股跑。视频里那些穿着冲锋衣的游客,前一秒还在摆pose拍照,后一秒就变成了百米冲刺运动员。
要说这火山预警系统,印尼政府也不是没下功夫。每个火山口都装了地震仪、气体探测器,卫星24小时盯着。可架不住火山爷脾气太暴,有时候从监测到异常到真正喷发,就给你留个把钟头。去年马拉皮火山喷发那次,二十多个登山客正在山顶自拍呢,突然就被滚烫的火山灰给包了饺子。等
救援队赶到,相机里的最后一张照片还定格在笑脸比耶的瞬间。
最要命的是次生灾害。火山灰遇雨就变成水泥浆,2010年默拉皮火山喷发后,暴雨把火山灰冲成泥石流,直接把三个村子从地图上抹掉了。现在鲁昂火山附近撤离的1.4万人,说是临时安置在教堂和培训中心,可您看看那些安置点的照片——两百号人挤在半个篮球场大的空间里,小孩的哭声和老人的咳嗽声混成一片,志愿者抱着成箱的口罩挨个分发,那场面看得人心里直发酸。
要说国际社会反应也够快的,澳大利亚、新加坡立马发了旅行警告,咱们大使馆连夜推送安全提醒。可您知道现在火山观光有多火吗?某红书上'火山探险'的标签都有上亿浏览量,年轻人就爱追求这种'在危险边缘试探'的刺激感。有导游私下透露,越是预警期间,报名火山团的游客反而越多,说什么'要见证地球的呼吸'。
不过话说回来,印尼人民早就练就了'与火山共舞'的本事。东爪哇的腾格尔人,祖祖辈辈住在火山脚下,他们管火山灰叫'老天爷赏的肥料'。每年火山平静期,村民们踩着还温乎的火山土种咖啡,种出来的火山咖啡在国际上能卖出天价。可这份与死神的交易,代价未免太沉重——谁家没几个在火山喷发中失踪的亲戚?
眼下最让人揪心的是天气。雨季马上要来了,火山灰混合雨水形成的泥石流,威力堪比混凝土搅拌车。政府现在忙着在疏散通道上加装防护网,可您看看那些依山而建的村落,房子都是拿火山岩垒的,路是顺着山势扭出来的九曲十八弯,真来场暴雨,救援物资车都开不进去。
有个细节特别耐人寻味:勒沃托比火山喷发前,村民说没收到任何预警。可火山局坚称提前两小时发了短信。后来调查发现,那个村子的手机信号塔建在火山另一侧,每次火山活动剧烈时,电磁干扰就会让通讯中断。您说这事儿讽刺不?预警系统最后败给了自己设的信号盲区。
现在国际火山专家都往印尼跑,德国人带来了新型气体分析仪,日本人贡献了AI预警系统,连咱们中国的'北斗'都在帮着做精确定位。可火山监测站的印尼小哥苦笑着跟我说:'这些高级设备是好,但我们最缺的是懂操作的技工。上次日本送的监测仪,到现在箱子上封条都没拆,因为全村就我上过大学,可我也没学过日文说明书啊。'
说到这儿,我想起巴厘岛阿贡火山2017年喷发时的场景。当时机场关闭,数万游客滞留。有个中国小伙在微博直播火山喷发,直播间瞬间涌入百万观众。弹幕里有人刷火箭打赏,有人问'火山灰面膜是不是真能美容',荒诞得就像现实版《黑镜》。如今再看鲁昂火山的航拍画面,社交媒体上照样充斥着'好壮观''想亲眼看看'的留言,全然忘了视频里那些仓皇逃命的身影。
火山教给我们最重要的一课,或许就是敬畏。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拍回来的火山喷发视频,不该成为流量狂欢的素材,而应化作对自然之力的清醒认知。下次刷到'火山探险攻略'时,不妨多想想东弗洛勒斯县那十位再也没能醒来的村民,想想安置点里抱着毛毯发抖的孩子——有些风景,注定只适合隔着屏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