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



《道德经》第12章,我们不是第一次解读,也应该不是最后一次。

真正的经典,都具有常读常新的特征。

随着我们眼界的扩大,心智的提升,对同一件事物的看法,也将逐渐深化。

老庄,作为悟道者,其思想之深邃,或许超出我们常规的理解。

因此,他们的著作,是值得我们一辈子研读的经典。

帛本版12章有这样一句: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有些人一听“圣人”二字,就觉得:

哦,这好像跟我没啥关系嘛!

古代的圣人,要么指品德学识达到极高境界的圣贤;

要么就是指至高无上的统治者。

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去了解呢?

哈哈,统治者的事,固然跟我们常人无关;

不过,一切贤圣,无不是普通人经由艰苦的学习和修炼得来,世间哪有天生的圣贤呢?

哪怕成不了圣贤,但每个人的一生,最大的意义,不就是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天赋特长,成为更好的自己么?!

因此,尽可能提升自己各方面的修养,这是每个追求成长之人无法逃避的人生课题!

所以怎能说这问题与我们无关呢?

当然,一个人要自甘堕落,活成一滩烂泥,也自然不在我们探讨之范围。

这里的“圣人之治”,我们便可以理解为:

一位有着较高精神追求的人,其治身和治心的方法。

方法是什么呢?

就是“为腹”不“为目”。

什么叫“为腹”?

是填饱肚子的意思么?

老子在前面的篇幅里,曾提到过: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也正是这句话,让老子背了个千年的黑锅:愚民。

其实读书,尤其读古人的书,千万不能脱离上下文,更不要单纯作字面理解。

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揭示了统治者自身重视名利欲望,激发了民众贪欲的事实;

与其说老子是在教统治者治理民众,不如说是在讽喻统治者:

请你们收敛自己的行为,莫要扰乱民众的心性!

说白了,封建时代的底层,那是上天无路,遁地无门;

你让他们想那么多有的没的,除了让他们心灵倍受折磨,有何意义呢?

再来看12章的前半部分,重点讲什么是“为目”。

若懂了什么是“为目”,也就理解了什么是“为腹”。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

这句话我们已经解释过很多次,没必要反复翻译,搞得跟凑字数似的。

聪明的读者应该能理解,为目,其实是一个笼统概括的说法,主要指人心的各种欲望;

那么为腹呢?

我们要了解老子,首先要懂得他的辩证法。

老子说任何事,都不会孤立、片面的表达,而是会同时列举事物的两个面来说明。

因此,这里的“为腹”、“为目”;

可以理解为:为目——欲望的追求、感官的满足;

为腹——内在(心灵、精神)的充实。

实际二者是一体之两面,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属性。

我们该怎样正确地应用它们呢?

三自观点:

为腹与为目,首先,我们要明白,二者一内一外,有主有次。

为目,是追求名利财富地位的满足,这是外求,是人生的次要部分;

因它需通过无限地向外抓取、殚精竭虑来实现,对内在清净本性会造成伤害,需要节制;

为腹,是心灵的丰富、内在精神境界的提升,是内求;

这是人生的主要目的,也是人生意义之所在。

而实现“为腹”,做法跟前者刚好相反,需要持守内在之虚静,这也是保身全生之道,须时时谨记。

人,不能没有“目”,更不能失去“腹”。

  • 我们一方面需要欲望作为人生的基本动力;
  • 另一方面,要牢记自己的使命和目标!
  • 外求是手段,内求才是根本。
  • 无论表象多么繁华的人生,最终都要回归生命寂静之本质;
  • 基本生理欲望的满足,不过是为了最终实现精神的升华。

所以,要懂得分清主次,“去彼取此”。

更多精彩见个人主页。

心智提升,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长,贯穿一生。

我们的成长目标是:自足、自洽、自在。

我是专注终身成长领域的董三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