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妈,我嫁过去,咱家就有钱给您治病了。"

崔志美跪在病榻前,看着咳得满脸通红的母亲,把厂长刚给的照片塞进枕头底下——那是个比她大17岁的山东渔民。

七年后,她终于踏上回乡的渡船。

01

清晨五点,新义州纺织厂的汽笛声划破黎明。

崔志美从破旧的床上爬起来。昨晚母亲又咳了整夜,隔壁传来弟弟饿得直哭的声音。她咬牙把最后一把米倒进锅里,加满水,熬成稀粥。

"姐,我饿了。"10岁的弟弟抱着空碗,眼巴巴地看着她。

志美舀起一勺稀粥,几乎看不见米粒的那种。她把碗递给弟弟:"慢点喝,中午就没了。"

工厂的车间里,织布机发出单调的轰鸣。志美机械地操作着,手指已经磨出厚茧。工资单发下来,只有上个月的一半。

"志美,下班后到办公室来一趟。"车间主任金科长路过她身边,压低声音。

志美心里一紧。难道要辞退她?

傍晚,金科长关上办公室的门,从抽屉里抽出一叠文件,"上个月工资又扣了?你妈的药钱还差多少?"他状似无意地问,手指敲着桌上那张照片。

"这是中国山东的渔民,35岁,有房有船,想找个媳妇。"金科长把照片推到她面前,"彩礼给9000块人民币,够你家用几年。"

志美盯着照片上陌生的男人,手指无意识地抠紧了照片边缘。

"不是强迫你,"金科长又说,"但你家的情况,我也知道。你父亲去年在煤矿......"

"我考虑考虑。"志美打断他,她的指甲陷进照片边缘,在照片的眼睛上戳出一个凹痕。



回到家,母亲靠在墙角咳嗽。弟弟蹲在院子里,用树枝在地上画画。

"妈,"志美走到母亲身边,"如果我嫁到中国去......"

母亲的咳嗽突然停了。她抬起头,眼里闪过惊恐:"不行!你才18岁!"

"可是家里......"

"我们会想办法的。"母亲握住她的手,"你爸走了,不能再失去你。"

那天晚上,志美蜷缩在薄被里,听着母亲断断续续的咳嗽声,泪水打湿了枕头。

第二天,金科长找到她:"那边催得紧,你考虑得怎么样?"

志美咬着嘴唇:"钱什么时候给?"

"一半现在给,一半到了中国再给。"

"我要全部现在给,直接交给我妈。"

金科长皱眉:"这不合规矩。"

"那我不去了。"志美转身要走。

"等等!"金科长叹口气,"我试试看。"

三天后,金科长把一个信封交给志美:"这是4000块,剩下的到了那边再说。"

志美打开信封,里面是一叠崭新的人民币。她从没见过这么多钱。

"什么时候走?"

"明天晚上,有人会来接你。"

志美回到家,把信封放在母亲面前。

母亲看着那些钱,突然哭了:"志美,妈对不起你。"

"妈,"志美抱住母亲,"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天傍晚,一辆破旧的卡车停在村口。司机是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嘴里叼着烟。

"就是你?"他上下打量志美,"上车吧。"

志美回头望了一眼家的方向。母亲和弟弟站在远处,不敢靠近。

"快点!"司机不耐烦地催促。

志美爬上车,车厢里已经坐了三个女孩,都是十七八岁的样子,眼神里满是恐惧。

卡车颠簸着向边境驶去。夜色渐浓,志美紧紧抱着行李袋,里面只有两件换洗衣服和母亲给她的一条手绢。



志美和几个女孩被推上一条没有船号的木筏。江面上风很大,志美冻得直哆嗦。

对岸的灯火越来越近,那是中国。

02

2005年6月的一个夜晚,志美被扔在山东一个渔村外。

"有人会来接你。"司机说完就开车走了。

志美拎着破旧的行李袋,站在路边。海风带着腥味扑面而来。

一个中年男人走过来,正是照片上的人。他比照片上显老,皮肤黝黑,手掌粗糙。

"你就是志美?"他操着浓重的山东口音。

志美听不懂,只能点头。

男人指指自己:"王海涛。"然后指指她:"媳妇。"

婚礼在第二天举行,简单得可怜。村长在场,几个邻居围观,连红盖头都没有。

王海涛家是个破旧的砖房,院子里堆满渔网。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坐在门口,上下打量志美。

"这就是朝鲜媳妇?"老太太用方言说,"瘦得跟猴似的。"

志美听不懂,但从老太太的表情能猜到不是好话。

晚上,王海涛递给她一个碗:"吃饭。"

志美看着碗里的鱼汤面,想起家里的稀粥,眼泪差点掉下来。

"哭啥?"王海涛皱眉。

志美摇头,把眼泪憋回去。

第一个月,志美像个哑巴。她听不懂山东话,村里人也听不懂朝鲜语。王海涛每天出海打渔,她就在家里干活。

婆婆对她呼来喝去,经常骂骂咧咧。志美只能靠手势猜测她的意思。

一天,志美想给家里寄钱。她比划了半天,王海涛终于明白了。

"钱?"王海涛掏出一张纸,"中间人说,剩下的钱他们已经给你家了。"

志美抢过那张皱巴巴的纸,虽然看不懂中文,但阿拉伯数字1000刺痛了她的眼睛。

"不对!"她用朝鲜语喊,"说好5000块!"

王海涛听不懂,摊开手:"就这些。"

他转身翻出个铁盒。生锈的盒底躺着张同样皱巴巴的纸,上面赫然写着"玖仟元整"。

志美冲出家门,跑到海边。她想跳进海里,一了百了。

海浪拍打着礁石,发出轰鸣。志美站在悬崖边,海风吹乱了她的头发。

"志美,不要啊!"身后传来王海涛的声音。

志美回头,看见他气喘吁吁地跑来。

"钱我们可以自己赚啊,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说,递给她一件外套。

志美站着不动。

王海涛叹口气,蹲下来,在沙滩上画了个房子,又画了个人,指指自己,再指指她。

志美明白了,他在说这是她的家。

从那天起,王海涛开始教她说中文。

"这是鱼。"他举起一条鱼。

"鱼。"志美跟着念。

"这是网。"

"网。"

每天晚上,王海涛都会教她几个新词。志美学得很快,一个月后已经能说简单的句子。

婆婆的态度也在慢慢改变。

"这丫头还挺勤快。"她对邻居说。

志美开始跟着王海涛出海。第一次上船,她晕得七荤八素,吐了一路。

"没事,习惯就好。"王海涛拍拍她的背。

渐渐地,志美学会了撒网、收网、分拣鱼虾。手被渔网磨破了,她咬牙坚持。

王海涛把刚补好的胶靴扔给她,"鞋底加厚了,别让海蛎壳扎着。"顿了顿,"比老刘家媳妇强,那娘们连网都不会补。"

志美愣了一下,这是他第一次夸她。



2006年春天,志美怀孕了。

婆婆的态度一下子变了:"快坐下,别累着。"

王海涛更是小心翼翼:"别干重活了,我来。"

十月怀胎,志美生下一个男孩。

"叫小波吧。"王海涛抱着儿子,笑得合不拢嘴。

有了孩子,志美在这个陌生的渔村终于有了归属感。

小波满月那天,志美做了一桌朝鲜菜。

"这是泡菜,这是冷面。"她用已经流利的中文介绍。

村民们尝了都说好吃。

"志美,你可以开个小饭馆。"邻居李婶建议。

这个想法在志美心里生了根。

2007年,志美在村口租了间小屋,开了个朝鲜小吃店。

"老板娘,来碗冷面!"

"马上来!"

生意越来越好,志美开始偷偷往朝鲜寄钱。她找到一个做边境贸易的商人,每个月寄500块。

"这钱够你妈看病吗?"王海涛问。

志美一惊:"你知道?"

"我又不傻。"王海涛笑了,"需要钱跟我说,别瞒着。"

志美鼻子一酸:"谢谢你。"

"一家人,说啥谢。"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波会走路了,会叫爸爸妈妈了。志美的小吃店生意越来越好,她雇了个帮工。

2010年,志美怀上了第二个孩子。

"这次想要个女儿。"王海涛摸着她的肚子。

"男孩女孩都好。"志美笑着说。

七个月后,女儿出生了,取名小月。

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2012年春天,一个陌生人走进志美的小吃店。

"你是崔志美?"他用朝鲜语问。

志美愣住了,好久没听到家乡话了。

"我是金正哲,做边境生意的。"男人压低声音,"有你家的消息。"



志美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什么消息?"

"你母亲病重,恐怕......"

志美手里的碗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她想见你最后一面。"金正哲说。

晚上,她把这个消息告诉王海涛。

王海涛沉默了很久:"明天我去银行。"

"可是......"

"没有可是。"王海涛打断她,"你妈就是我妈。"

第二天,王海涛取出了所有存款。

"3万,够吗?"

志美接过那叠厚厚的钞票,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这是他们攒了七年的血汗钱。

金正哲安排了一切。一周后,志美踏上了回乡的路。

跨过鸭绿江时,她的心怦怦直跳。七年了,家乡会是什么样子?

03

志美站在熟悉又陌生的家门口,手扶在门,半晌没推开。

屋门吱呀一声打开,弟弟出现在门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